常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54家列统企业集团中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的有25家,比上年增加3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10家,比上年增加1家。百兴集团、常林集团、申特钢铁3家企业(集团)全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全市百亿企业(集团)数量由上年的2家增加到5家,中天钢铁集团以超过200亿元的营业收入和超过10亿元的利税居全市百亿集团的榜首。

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涉及的34个行业大类中,经济总量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五大行业全年完成产值2354.9亿元,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55.4%。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劳动效率继续提升。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施工面积4954万平方米,增长19%;竣工面积2181万平方米,增长19%。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8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5%。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流通规模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活跃的景象,区域性商贸中心、特色商贸街区和社区商贸网点梯级商贸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5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70.3亿元,增长22.5%。全年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57亿元,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2.8%。汽车、居住、通讯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升温,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全年实现商品零售额194.7亿元,增长19.2%,其中汽车类增长29.1%,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6.4%,黄金珠宝类增长42.6%,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5.6%。

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至2007年底,全市155家限额以上综合零售贸易企业中,综合百货商店为15家,超级市场24家,专业和专卖店80家,销售额分别占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的15.7%、17.9%和58%。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加快。年末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57家,成交额达66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常州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和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品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引领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龙头骨干。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现代物流加速发展,交通运能日益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完成投资60.8亿元,较上年增长5%。运能运量不断提升,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8083万吨,货物周转量46.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9%、21.5%;完成公路客运量18330万人,铁路客运量744.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4.9%、0.5%。完成旅客周转量88.8亿人公里,增长16%。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起降航班5628架次,进出港旅客51.0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5431.9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8%、16.4%和26.6%。机动车拥有量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5.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私人汽车15.2万辆,增长25.6%。

港口建设力度加大,货物吞吐稳步上升。全市港口吞吐量6561万吨,比上年增长15.8%。长江常州港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常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全年货物吞吐量达2029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8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3万标箱。全年接待外贸船舶974艘次,其中外籍轮345艘次。录安洲港区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年内完成投资3.0亿元。

邮政业务稳步增加,通讯能力不断扩大。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发送各类函件9091万件,特快专递210万件,分别增长3.5%、31.3%。全市通信业务收入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邮电通讯能力继续增大,电话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本地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91.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452万门,分别增长0.3%和26.3%。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数达213.1万户,无线市话用户7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2.3万户。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42.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7.5%,其中宽带网用户38.8万户,增长41.5%。

【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健康有序,存贷规模增势平稳。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金融调控政策,促进金融经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至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305.9亿元、1628.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5.1亿元、253.7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263.8亿元、1590.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9.8亿元、241.5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304.1亿元,现金支出6390.7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86.6亿元,与上年相比多增加10.9亿元。

股票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金额大幅攀升。全市14个证券营业部共成交各类证券596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倍,其中股票成交额5861.8亿元,基金成交额98.8亿元,债券成交额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倍、4.5倍、13.6%。股民年末持有A股股票市值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倍。

保险市场多元发展,保费收入稳步增长。年内新增保险机构10家,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2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6.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产、寿险分别支出8.1亿元和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6.9%。

【房地产业】

房产开发持续增长,供应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7%,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9.2亿元,办公楼完成投资6.7亿元,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3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32.8%、29.1%。年底在建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2197.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29.1%。全年新开工面积81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房屋竣工面积602.2万平方米,增长51.4%。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28.5亿元,增长19.5%,其中住宅销售额193.7亿元,增长30.3%。销售各类商品房57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9%,其中住宅514.5万平方米,增长26.1%;办公楼13.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住房44.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28.0%和4.9%。

【旅游业】

旅游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景区景点投入和建设力度,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全年旅游总收入199.3亿元,接待海外旅游者25.8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747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9.1%、17.9%、16.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年末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宾馆)共计59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2家;旅行社共计81家,其中国内百强旅行社3家。旅游区(点)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共有33个旅游区(点)和17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区(点)7个,中华恐龙园、亚细亚影视城、红梅公园、荆川公园、新北中心公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和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客均超过1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