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2010-01-06 常州市统计局

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完成南移,改建后的新运河全长26公里,航道口宽90米,底宽60米,设计水深3.2米,全线新建桥梁11座,为苏南地区第一条高等级、现代化三级航道,它的建成有力提升了苏南运河“黄金水道”的通行能力,巩固了常州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11座新运河大桥桥型各异,造型优美,为改善城市交通、方便市民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工程沿线的城市面貌,成为新的城市景观。

【公用事业】

大力推行公交优先,公用服务能力增强。快速公交(BRT)一号线正式通车运行,276辆个体中巴车收购工作全面完成,市区公交资源一体化整合全面结束,年内新辟线路18条,优化线网36条,245辆全新空调公交车投入运营,市区公交空调车比例达到37%。至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达到116条,公交运营车辆1779辆,运营出租车2142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量达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1%。

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49个菜市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其中完成内部提升24个,实施开工原址改造12个,实施开工搬迁移建13个。完成一期268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万户,城区供水总量3.2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0.95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23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8.7亿千瓦时,增长8.1%。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22.9万户,比上年增长18.5%;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8%。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40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城市照明科技含量和照明设施防盗能力不断提升,年内解决照明盲区33个,年底城市路灯总数达9.4万盏,比上年增长19.6%。

六、生态与环境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城乡生态有所好转。全面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小康达标、太湖水污染治理及包括“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在内的国家生态市建设各项工程,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力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5.2%,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为66.8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省小康社会考核要求;年内关闭510家小化工,关停14家重点排污企业和一批原药、化工、印染生产线,淘汰19条水泥立窖生产线和1台6MW火电机组,并对市区28家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整治,完成戚电厂脱硫改造等115个重点减排项目,初步通过了国家和省的年度考核;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条市河基本实现“水清起来”的目标,其它14条市河及入太湖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中心城区7.3平方公里内89台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的淘汰和改造,拆除、停用锅炉44台,拆除烟囱28根;103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3家,390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年末全市拥有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处理和综合处理站51座,生活垃圾清运量43.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绿化】

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绿地不断增多。围绕构建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活力城市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新一轮“八路八口四河”及“五公园三绿地”工程,新建了荷园、武进新天地公园、淹城森林公园二期,扩建了青枫公园,敞开扩建了花溪公园,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18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385公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8.5%和1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6%,上升2.5个百分点;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