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坚持将加大投入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1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24.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181.1亿元,民营企业投资79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5%、27.3%、26.6%,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8.6%、15.0%和66.3%。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工业投入680.9亿元,增长2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99.3%;服务业实现投资5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提高到42.9%。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上市融资取得突破。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扫尾工作,完成了常州市机关房产开发服务公司、大地测距仪厂、调速器厂、三信润滑油厂等一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年内有3家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2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共募集资金23.5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5家。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稳步增强。民营创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常州的主体经济。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5.4万户,个体经营户12.4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7.1%、2.9%。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53亿元,户均注册资本157.3万元,分别增长22.6%和14.5%;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35.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9万元,分别增长17.4%和16%。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逐渐壮大,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9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6%;户均产值达6519万元,户均资产达4148万元,户均从业人员达119人。 全市民营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8.5%。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民营经济上缴税收180.2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63.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对外贸易积极化解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增值的影响,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3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进口33.8亿美元,出口98.5亿美元,分别增长32.6%、24.7%。机电产品出口份额有所上升,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9.9%;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全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16家,比上年增加56家,共完成出口6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 远洋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年贸易伙伴遍及全球六大洲20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和欧盟依然是我市出口的主要市场,全年分别实现出口18.8亿美元、11.9亿美元和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8.1%和40.9%,在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9.1%、12.1%和20.5%。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以外引外成效显著。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全市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401个,协议注册外资44.0亿美元,增长33.5%;经商务部确认的实际到帐注册外资达18.3亿美元,增长46.6%。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的突破,全年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1个,协议外资额29.6亿美元,增长24.5%,占全市注册外资总额的67.3%。“以外引外”成倍增长,全年有262家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协议注册外资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4%;实际到帐外资中,“以外引外”项目所占比重达55.8%,总额达10.2亿美元,相当于上年的3倍。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新签服务业外资项目81个,协议利用外资16亿美元,增长32%,占全市协议外资总额的35.3%。 对外合作得到加强,境外投资有所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8%;完成外经营业额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对外承包工程增势强劲,全年新签千万美元以上工程项目12个,合同额3.6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3264万美元,比上年提高1597万美元。境外投资稳健发展,“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全年新核准境外企业25家,中方投资1459万美元,其中非贸易型企业11家、贸易型企业(机构)14家。当年全市新派出劳务人员1172人,至年末,在外劳务人员达3932人。 【开发区建设】 承载能力稳步上升,外资集聚效应增大。开发区的基础环境、综合功能、产业能级及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强化和提升。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历年累计投入达375.3亿元,累计开发面积92.6平方公里。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67个,协议外资金额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占全市比重达到65.2%;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占全市比重达到76%;自营出口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全市比重达到47.7%;实现业务总收入359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5.4亿元,比上年增长49.4%。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引进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21个,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4个;协议注册外资金额达10.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和40.5%。 【外 事】 外宾来访明显增多,友城往来日益频繁。全年邀请接待外宾100批、1101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7批、105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1批、128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0批、49人次。至年底,有9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26批、584人次,组织21个团组、189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53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常州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63%,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80项,获上级科技拨款1354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全市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6021件和220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75.4%和41.7%。产学研对接成效显著,成功举办2007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中欧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等重大产学研活动12次,累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80项,大院名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4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