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教育

全区共有教育单位107个,其中,高中6所,初中23所,小学23所,幼儿园30所,中专职校2所,特教学校2所。在职教职工近6100人,在职教工中专任教师4429人,在校学生66524人。另有民工子女学校27所,教职工808人,学生19739人。

全区幼儿入园率99.2%,义务教育入学率100%,7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区、市、国家级重点高中阶段学校就读,50%以上高中毕业生进入本科大学就读。中专、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本区依法做到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总额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全年引进外省市优秀骨干教师13名,招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53名,其中124名被充实到农村学校。

文化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宣传活动。全年在央广、解放日报、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等省市以上媒体录用稿达300条,有15部专题片和纪录片先后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上视纪实频道、浙江卫视等媒体播出。有10多个作品在省市以上获奖。

全年文化活动频率高、影响大,共组织举办区级重大活动36场次,其中大型文化系列活动8次,参与人数达18多万人次。组织文艺活动711场次,观众人数达37万人次,社区团队活动1487场次,参与人数达40多万人次。全区共送电影下乡2040场,观众10万人次以上。青浦文化馆创作了300多幅摄影作品。青浦书场坚持每天演出1场评弹,全年演出358场。

群众文化创作彰显活力。全年共创作小戏、小品、表演唱、曲艺、音乐等文艺作品60多部。博物馆水文化展厅以其独特的陈列艺术,被评为上海市陈列精品奖,全年共接待参观者10万多人次。青浦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5多万人次,书刊流通16万多册,为部队送书157册。全年开展了12次20项读书活动,参加人数达13172人次。

全年电视播出公共节目4955小时,平均每天13.6小时;广播播出公共节目时间4865小时,平均每天13.3小时。

青浦报全年发行3万份,有8篇作品获区县报好新闻奖。全年围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绿色青浦”两大主题,共开设了10多个报道专栏,刊登了400余篇相关稿件。

卫生

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7所,其中区卫生局所属机构25所,民办医疗机构11所,私立诊所27所,企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33所,村卫生室230所,其他一级综合性医院1所。区卫生系统卫生技术人员2380人,核定床位1630张,实际开放床位1779张,全年诊疗次数192.3万人次。

创建国家卫生区已通过国家级暗访和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考核组的技术考核验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建设健康城区已基本完成“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并通过市健康城市联席会议专家的终期评估质控调研,成绩在郊区中名列前茅。已有10家医院通过市级无烟医疗机构创建工作验收,创建达标率62.5%。市民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41.7%。传染病防治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创建健康城市要求。

完成2家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农村合作医疗镇村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农民参保率95.1%,农村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群参保率达100%,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大病每人累计报销封顶数由上年的3万元提高到4万元。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等级运动员发展176人,等级裁判员发展33人,国际体锻标准及格率91.4%。区优育中心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华新镇等三个小型公共绿地运动场建设和11个健身苑(点)、2个体质监测站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2005上海青浦国际动力伞公开赛”。全国比赛冠军获奖数23次,市级比赛冠军获奖数40次。

全年举办群众性体育比赛40余次,参加人数达8万余人次,全区体育人口率达到46%。全区各学校积极开展体锻达标活动,施行面100%,优秀率22.9%,良好率38.6%,及格率37.3%。在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有12人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22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1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新批二级裁判员12名,三级裁判员11名。

社会福利与救助

全区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6家,床位数1558张,入住老人801名。至年底,全区有福利企业239家,安置职工7604人,其中安置残疾职工3376人。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发放特困人员实物救助9967人次,共39.9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22114人次,共411万元;发放原支疆回沪“农来农去”人员临时救助金164人次,共3.1万元;发放帮困粮油供应卡7736人次,共30.9万元,发放“协保”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金2805人次,共36.9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1968人次,共529.2万元;发放特困人员医疗救助金836人次,共347.4万元。

市慈善基金会青浦办事处帮困救助了特困人员39人13.3万元;慈善助学117人21.9万元;为特困人员发放慈善医疗卡805张40.3万元;节日助困800户16万元。

五、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区总人口86.9万人,其中来沪人员41.4万人,占总人口47.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7.4万人,其中来沪人员31.9万人,占常住人口41.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5.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6.5万人。户籍人口实际出生3131人,出生率6.88‰,自然增长率0.24‰,计划生育率99.6%。来沪人员出生1890人,计划生育率89%。常住人口人均计划生育费达到10元以上。全区共建立来沪人员综合管理服务站166个,配备社区综合协管人员831人。

就业

以“执政为民”为指导,继续构建促进就业政府责任体系。加大财政对促进就业工作的投入,财政预算投入6800万元。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195个,占市政府下达目标123.8%。其中,非农就业岗位15077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921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数内。认定“双困”人员616人,安置率100%。网上培训725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45.2%。

鼓励自主创业,落实自主创业普惠政策。全年新增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370家,从业人员3895人。至年末,全区有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927家,从业人员累计10544人。开发“百人就业项目”14个,已上岗461人。完成定向就业培训2882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23946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940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5736元,比上年增长13.2%。

随着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74台,摩托车(助动车)117辆,洗衣机85台,热水器81台,电话机117台,影碟机32台和空调机87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