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增加,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亿元(不包括农村),年内完成了同三国道青浦段、公园路改造和浦仓路改建,实施了朱枫公路东方红大桥改造、白石路拓宽等重大工程。同时,加大对文教卫生事业的投入,全年文教卫生事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市级青浦工业园区已成为投资发展热土,全年该园区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1个,比上年增加1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长68.1%。 全年完成房地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13.5%。全区注册房地产企业560家,在本区开发的有95家。受理备案房地产经纪公司累计达170家。全年共登记发放房地产权证10496件,土地面积93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3.1万平方米。房地产二、三级市场活跃。全年共办理内销商品房文件登记4081件,面积61.2万平方米,办理内销商品房监证5347件。共办理存量房转让审核3970件,面积76.6万平方米。为居民购买存量房贷款担保363户,贷款额3100万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机构逐年增多。年末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已达11家,证券机构3家。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11%。各项存款余额196.6亿元,增长31.4%。各项贷款余额109.5亿元,增长15.9%。在存款大幅增长同时,贷款投放也稳步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持续增长。 全年保费收入12378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10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6219万元。保险赔款3433万元,赔付率2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截止到年末,区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共筹措担保资金1.1亿元,其中实际到位6499.9万元。按担保资金与银行贷款1:5放大计算,全区已形成5.5亿元担保贷款规模。全年对51户小企业112户次进行贷款,贷款金额2.06亿元。 贸易业 以扩大内需为主线,转变职能为抓手,商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9.3亿元,增长13.1%。其中,国有和集体商业零售额20.6亿元,比上年有所减少;私营商业零售额27.8亿元,增长18.8%。吃的商品零售额22.3亿元,增长15.1%;穿的商品零售额7.9亿元,增长7.0%;用的商品零售额27.6亿元,增长14.1%;烧的商品零售额1.5亿元,增长2.3%。另外,商旅携手并进,成功举办了首届“古镇餐饮美食文化节”,以商促旅有新突破。 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6家,市场营业面积11.5万平方米。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6.1亿元,增长19.0%。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 全年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17.1%。年末全区自动交换机总容量20.7万门,比上年末增加0.4万门。电话机总数17.9万部,比上年末增加1.1万部。ISDN用户3480户。ADSL用户7968户,比上年增加4634户,增长1.4倍。FTTB用户3832户,增加2271户,增长1.5倍。 全区交通系统专业完成货物陆上运输量1.1万吨,周转量20.5万吨公里,货物装卸量79.5万吨。年末全区汽车拥有量26412辆,比上年增加3855辆,增长17.1%。其中,大型汽车4650辆,增加884辆,增长23.5%;小型汽车19576辆,增加2592辆,增长15.3%。私人拥有汽车874辆,增加183辆,增长26.5%。 旅游产业 以朱家角古镇和环淀山湖旅游区为重点,发挥朱家角古镇旅游节的品牌效应,启动“一个中心、多点互动”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青浦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50万人次,增长35.1%。其中入境旅游者达10万人次。主要景点及旅游企业总收入达5.1亿元,增长64.5%。全区已累计审批了13家国内旅游社,上海中国国际旅游社等3家全国百强国际旅游社在本区设立门市部。全区拥有3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是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数量最多的区。上海大观园、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太阳岛旅游度假区在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行列里已占有一席之地。年末,全区拥有星级饭店总数已达13座。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 国有集体资产逐步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新青浦、青物、城建、房地产总公司和区供销社的云湖集团等5家试点单位的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涉及总资产5.1亿元,净资产3.5亿元,涉及人员4453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 全年新批股份公司2家,股份合作制2家,职工持股会12家。审批改制企业增资9家。关闭企业14家,总资产9662万元,涉及职工397名。 农村改革 完成村级区划调整,全区12个镇原有建制村315个,现撤建为185个,减少130个,减41.3%。完成了185个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区参加登记的选民263875人,参加选举的选民252173人,参选率达到95.6%,选举产生村委会人员643人。其中,主任184人,副主任208人,委员251人。 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推进。全区缴费投保人数13.3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收取个人保险费4887.9万元,增长46.3%。收取单位保险费4997.4万元,增长26.1%。 失业保险发挥了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双重作用。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2200万元,有60314人次受益。从失业保险金中下拨培训费、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专项经费701.8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全区已有2469个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及个体工商户共6.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100%。 再就业 全年完成城镇净增就业岗位16694个,比市府下达的4200个考核指标增加了12494个,超额完成了市府实事工程计划的297%。其中,私营企业净增城镇就业岗位11748个,个体工商户净增城镇居民就业岗位300个,非正规就业净增城镇居民就业岗位1441个,自由职业者净增城镇居民就业岗位1485个,区属单位净增城镇居民就业岗位1720个。实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370人。其中,向区内、区外劳务输出3276人,各类企业录用农村劳动合同制工731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1776人,超额完成了年初区委、区府确定的全年实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任务。 积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发展。历年累计,全区已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512家,从业人员1517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年内开设了各类培训班106期,涉及服装、烹饪、维修电工、钳工中级班、营销、绿化、计算机等19个专业,全年培训4865人。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补贴培训,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年初在练塘和华新开展了试点后向全区推行,全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335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