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青浦区统计局 2004年2月10日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区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青浦新一轮发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全区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郊区要成为上海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支撑点,加快新一轮发展空间的重要增长级,增强城市功能的重要集聚地”的要求,紧紧围绕《青浦区加快城市化进程三年行动纲要》目标,立足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全区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实现增加值(GDP)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7.1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比上年快5.9个百分点。是1998年来GDP年增幅最高的一年,跨上了年环比增速超过20%的新台阶。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69.3亿元,增长23.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为4.7:61.8:3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现价)6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区财政收入创历史新纪录,达5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区地方财政收入23.1亿元,增长31.6%。全年财政支出31亿元,增长23.2%。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资总量增势强劲。从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6.6亿元,增长64.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64.6亿元,增长5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亿元,增长101.2%。三次产业间的投资结构趋向合理。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0.8%上升到46.1%,提高了5.3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和集体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0.1%;非国有集体单位完成投资88.3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9.9%。 农业 全区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取得新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种植业10.2亿元,增长7.6%;畜牧业14.1亿元,增长4.5%;渔业5.4亿元,增长2.6%。 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粮油等产量大幅减少,而一些高优高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西甜瓜价升量增,产值达5024万元,同比增长34.8%,食用菌种植47.1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值可达68元,全年实现产值3203万元,同比增长135.2%。 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区域特色逐渐凸现。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调减7.5万亩,其中水稻4.7万亩,二麦2.8万亩。扩种经济作物2.2万亩。全区优质油菜覆盖率达89%,优质水稻占94%。青虾、食用菌、土豆、枇杷四大主导产品逐步形成。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继续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攻关与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全区青虾的平均单产由去年的每亩150斤提高到165斤;白对虾平均单产达到每亩830斤,创历史新高;还有亩均万元产值种养模式正在各镇逐步推广。今年已通过验收的“高优高”项目超过10只,全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3家,产品认证6只,新增农产品商标注册5只。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自然生态区、绿色农业产业区、农副产品加工区、高新技术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势头良好。上海交大香草实验基地等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已落户园区。 工业 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各镇工业完成产值453.8亿元,增长22.4%;区属工业完成13.8亿元,减少1.3%;市级青浦工业园区工业完成108.4亿元,增长30.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06.3亿元,增长21.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5%,其中产值实现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76户,实现产值216.9亿元,增长19.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7%。从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1.7亿元,比上年减少0.1%;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0.4亿元,增长24.8%;私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3.9亿元,增长27.4%。国有集体、三资、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的12.4%、45.2%和42.4%。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利润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全年工业产销率为98.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6.7。 工业在实施园区化布局过程中,不断培育优势产业,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现代纺织、生物医药、精密机电、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9%。其中现代纺织完成产值67.5亿元,增长13.2%;生物医药完成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精密机电完成产值105.4亿元,增长35.6%;电子信息完成产值31亿元,增长26.5%。我区特色产业又有新发展,全年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业完成产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建筑业 2003年,全区建筑业随着投资力度加大也得到蓬勃发展,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区具有三级资质以上在地建筑业企业98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23家,三级资质企业74家。全年在地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3亿元。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全区有各类金融机构12家,证券机构3家。全区金融系统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2.9亿元、贷款余额16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7%和49.2%。 保险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0227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018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09万元。保险赔款6733万元,赔付率33.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国内商业 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市区大型连锁商业进驻本区,区内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200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增幅是1998年来最高的一年。其中国有和集体商业零售额17.2亿元,比上年有所减少;私营商业零售额36.7亿元,增长31.9%;其他商业零售额15.5亿元,增长42.3%。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吃的商品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穿的商品9.2亿元,增长17.1%;用的商品33.6亿元,增长21.9%;烧的产品1.7亿元,增长7.5%。消费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吃的商品零售额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用的商品零售额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8.5%。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家电、通信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新的消费主导。全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7家,市场营业面积12.9万平方米,市场成交总额10.8亿元。全年全区集市贸易成交额6.5亿元,比上年增长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