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电子政务建设 作为我区全年电子政务建设“重头戏”的区公务网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二期工程的数据库建设已经上马。56个接入点的88个处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市垂直单位的网络已经与区公务网互联,这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逐步走向办公业务的网络化和无纸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上海青浦”门户网提供了17个方面的服务导航内容,机关作风评议已在网上进行;网站还设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的信箱。“上海青浦”网站的建成,不但在互联网上展示了青浦形象,而且还加强了政府和市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了向“电子政府”方向发展的框架,为进一步建成“高效政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社会事业 科技与人才 全区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根本出发点,2003年我区已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省市级的考核评审,并上报国家科技部复审。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显著增加。我区被认定的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60家,全年申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30项,已认定23项。民营科技企业641家,累计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578家。 中国国际专利名牌博览会“中国专利十佳企业”和“中国商标十佳企业”的2003年我区企业申报8项市发明创造专利奖,有5项专利获得称号。 积极实施本市“万名海外留学人才聚集工程”,我区根据需要共设置了21个岗位,通过人才网向外发布,并协调海归人才与用人单位进行洽谈。 2003年我区共引进各企事业单位紧缺、急需且符合青浦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172名,其中硕士及以上4人,本科生140人;具有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31人;35岁以下124人,形式多样的人才交流活动成效显著。2003年共举办人才交流会9场,进场设摊的用人单位共281家,提供各类专业和管理岗位近5061个,吸引应聘人员1.2万名,达成初步意向3215人。 教育 全区共有公办幼儿园26所,在托幼机构幼儿总数8327人。小学22所,587个班级,在校学生2.4万人。中学30所,在校学生2.9万人,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中20所,在校学生1.7万人。另有特殊学校2所。在高中建设上,坚持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重。青浦高级中学扩建校舍1万平方米,使其办学规模达到48班,以便更好发挥实验性、示范性辐射作用;投资1.2亿元,迁建朱家角中学,使其办学规模达42班,成为新的市寄宿制高级中学。2003年高考全区上线率达到74.4%,“一本”率21.6%,“二本”率44.5%;其中青浦高级中学的上线率高达99.3%,“一本”率达59.1%。通过不断激活高中教育,扩大优质高中的供给总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子女接受高中良好教育的需要。继续加强职校和成人教育,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校和成人教育的整体水平。 认真执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按流入地管理为主、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符合条件的外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区有民工子弟学校25所,在校学生总数1.5万人,其中小学阶段1.1万人。 文化 广播电视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的方针,把握宣传重点,关注和反映民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全年电视台共播发新闻4630条,新闻访谈28档,播出电视专题162档,其中自采66部;播出电视剧55部、电影90部。电台播出新闻7440条,播出社教专题节目378档;播出文艺专题2555档,播出广播、电影剪辑、戏曲等栏目文艺2398小时。两台全年共有2条新闻在央视1套节目中播出,在省市级以上播出的新闻有233条。 我区文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以主旋律文化为主导,社区文化为重点,公益文化和社会文化共同发展。全区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398场,参与人数近50万人次。共推出群众文艺创作作品199个,47件作品获得市级各类奖项,其中两件作品获得全国奖项。区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14.5万人次,借阅图书12.7万册次。围绕“倡导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题,开展服务宣传周活动,全年共组织各类书画活动20次,放映电影2415场,观众达68.1万人次。全区共有营业性娱乐场所138家、印刷企业319家、图书报刊零售出租经营单位95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单位47家、互连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1家、营业性电影放映和营业性演出单位20家。 卫生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7所,卫生技术人员2343人,床位1781张,全年完成诊疗次数158万人次。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卫生部门防病应急处置系统迅速行动起来,制订了完善的工作预案,建立通报制度和例会工作制度;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对各级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在全区15家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建立定点SARS医院,确保病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还做好道口检测工作,强化对公共场所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公共交通、公共场所、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的监督检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教育,使居民防治“非典”知识知晓率接近100%。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2003年成立了区、镇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中心。全年合作医疗镇村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为26.3万人,参保率85.9%,达到了历年最高水平。 合作医疗基金征集坚持以“个人为主,企业统筹,政府适当扶持”的政策,全区总征集资金5849万元,其中个人投保3027万元,人均114.9元,税务托收以工助医资金1966万元,政府投入大病扶持基金435万元,各镇大病统筹基金422万元。全年创建一级市卫生镇1个、二级市卫生镇2个、市级卫生村15个。 体育 体育事业又有新发展。全年新建健身苑2个、健身点20个。各镇、居(村)委会因地制宜利用空闲场地,开辟健身点、晨练点100多处。区属场馆全年开放1100多场次,接待活动人数27万余人次,并坚持节假日“6.10健身日”免费向中小学生和老年人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在全国以上各单项最高级别比赛中(含奥运项目),我区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8枚金牌,继续在市郊保持领先地位。共举办学校比赛16次,参赛率25%。区幼儿广播操、跳绳、排球活动施行面达到100%,幼儿跳绳、排球及格率达到96%。全年共培养等级裁判员13名,其中二级裁判员8名、一级裁判员4名,国家级裁判员1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