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商业企业紧急采购口罩、体温计等防“非典”相关商品和急需药品,确保了市场供应。市场物价平稳、货源充足、秩序井然。

年内世纪联华大卖场如期开业,正逐步形成青浦城西北地区商业中心。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369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发送信函408.1万件,减少15%,其中国际函件2.7万件。国内特快专递14.9万件,减少3.9%;国际特快专递2.1万件,增长34.7%。年末全区自动交换机总容量22.8万门,比上年末增加2.1万门。电话机总数18.6万部,比上年末增加0.7万部。ISDN用户2749户;ADSL用户17377户,比上年增加9409户;FTTB用户6805户,比上年增加2973户,增长77.6%。

全区专业运输部门运输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2万吨,周转量25万吨公里,货物装卸量53.4万吨。年末全区汽车拥有量30006辆,比上年增加3594辆,增长13.6%。其中大型汽车5816辆,小型汽车22416辆,分别比上年增加1166辆和2840辆。私人拥有汽车3213辆,比上年增加2339辆,增长267.6%。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全区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63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8亿元,比上年增加19.6亿元,增长128.1%。年内各类商品房施工面积21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0.5%,其中青浦镇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徐泾镇64.3万平方米;年内新开工面积13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2.5%;房屋竣工面积37.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8.3%;现房销售面积28.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5.9%,期房销售面积4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1.7%。新城区夏阳湖周边亲水半岛、锦泽苑、夏阳湖国际花园、运杰城市花园等一批设计理念新颖、结构布局合理、富有现代气息和水乡特色的小高层、多层住宅楼群均已开盘销售,掀起了新一轮住宅消费热潮。同时,吉富绅、天津顺驰等新一批开发商已入驻参与开发建设。

房地产存量房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办理交易登记面积62.9万平方米;为居民购买存量房贷款担保73户,担保贷款金额895.4万元,房地产征收契税9500万元。

全区以资质管理为核心,重点扶植了一批在市场上重信誉、重质量、重服务、竞争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二、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

区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区属企业改制工作程序和办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认真制定改制方案、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妥善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改革,年内区属企业改制共涉及国有净资产7.8亿元,涉及职工4394人。有效地盘活了存量资产,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全区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554项,占全区审批事项的50.2%,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的程序和方式,缩短了审批时限。同时还开辟了市级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取消了对青浦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各类收费44项,降低收费标准49项,进一步降低了市级工业园区的商务成本,改善了投资环境。对保留的审批项目不断加以规范和优化,简化手续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增强审批透明度,将审批项目的内容、条件、程序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社会保障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认真贯彻实施《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积极开展镇保宣传工作,举办业务培训班,至年底全区首批342个单位1881人申请参加了镇保。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全年全区缴费投保人数12.2万人,投保率为91.6%;收取个人保险费4715万元;收取单位保险费6138万元。

全区已有4020个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及个体工商户共7.6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551人,领取失业救济金1908万元。

外地劳动力综合保险年末投保人数为4.2万人,全年缴纳综合保险金5337万元。

国内合作

积极探索国内协作新思路,开创国内协作新局面。2003年新增市外在青企业3093户,注册资金42.56亿元。其中实体型企业236户,注册资金4.6亿元。设立驻外省市办事处17个。

全区累计已吸纳市外企业8729户,注册资金146.3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79.4亿元,上缴税金7.9亿元,其中实体型企业670户,注册资金20.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3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

认真做好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向对口挂钩地区提供扶贫资金和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援,全年向西藏、云南、新疆等地提供无偿援助资金550万元。

吸收外资

吸收外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批准三资企业210家,吸收外资合同金额23.8亿美元(含增资),增长109.2%,全年外方实际到位金额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4%。外资企业增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增资4亿美元,占全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16.8%。

全区历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895家,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5.9亿美元,注册资本49.5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504万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0.8亿美元。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8.8亿美元,继续处于市郊外贸出口前列,比上年增长0.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略有下降,内资企业自营出口比上年增长1.5倍。从工业支柱产业出口情况看,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4.2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2.7%;现代纺织类出口2.98亿美元,占15.8%;精密机电类产品出口3.02亿美元,占16%。我区外贸出口国别地区前三位是日本(5.6亿美元,增16.6%)、美国(3.4亿美元,增14.5%)和香港(2.5亿美元,减4.2%)。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伐。全年经贸出国(境)团组30个、142人次,出访涉及日本、巴西、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研修)合作工作跃上新台阶。全年外派人数330名,主要工种涉及缝纫、电子装配、机械加工、文具用品制造等。

旅游产业

发挥我区旅游业“古”文化和“水”文化特色品牌优势,朱家角古镇强劲的活力与环淀山湖地区五大景区的规模效应相互联动使我区旅游业又有新发展。朱家角古镇被评为“4A”级旅游区后,全区“4A”级旅游区数量增至4个,增强了我区旅游、休闲、会议功能的吸引和接待能力。努力消除“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全年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十一”黄金周期间,朱家角古镇、东方绿洲、上海大观园、太阳岛旅游度假村、陈云故居等五大景区的接待量比上年增长了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