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不断深化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继续推进“4050”工程,全区累计开发“4050”项目49个,开发就业岗位4900个。其中,年内开发“4050”29个、提供就业岗位3950个,已经招收从业人员2798人,“4050”人员2633人,占94%。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全年外贸出口企业共397家,比上年增加50家。完成出口额18.8亿美元,增长32.6%,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三大支柱产业出口额占全区72.4%。其中,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额7.6亿美元,增长60.1%;现代纺织类产品出口额3.1亿美元,下降4.7%;精密机电类产品出口额2.9亿美元,增长20.3%。25家重点出口企业全年出口13.3亿美元,增长31.7%,占全区出口额70.8%。外贸出口前三位分别是金朋(上海)有限公司出口6.6亿美元,增长82.3%;上海美蓓亚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出口2.1亿美元,增长17.6%;上海基舜兴休闲制品有限公司出口0.9亿美元,增长14.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年经贸出国(境)团组42个,计161人次,出访涉及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研修)合作工作跃上新台阶。全年外派人数346名,比上年增加70%,主要工种涉及缝纫、电子装配、机械加工、铸造、文具用品制造、注塑等。

对外协作

本区国内协作步伐加快,外省市投资青浦力度加大。年末,市外在青各类企业3567户,注册资本40.9亿元。其中,实业型企业434户,注册资本15.7亿元。全年新增各类企业938户,注册资本11.5亿元。其中,实业型企业202户,注册资本4.8亿元。

对口帮扶已成为全区各界共同参与的爱心事业。全年向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元阳两县提供无偿援助资金190.5万元,援助项目25项。自1997年以来,共派出援滇干部3批,实施各类帮扶协作项目216项,有力地促进了云南两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本区还积极探索与辽宁省友好地区开展多领域合作。

利用外资

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加入国际竞争和合作,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区利用外资在近两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又跨上了新台阶。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195家,比上年增加52家,增长36.4%;总投资15.4亿美元(含增资),增长70.3%;合同外资11.4亿美元,增长50.3%,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561.2万美元。杜邦、展华等企业在连续几年增资的基础上,继续增资6000万美元以上。金朋(上海)有限公司更是年内两次增资达14000万美元。外商青睐本区“特色居住区”的功能定位,年内新批准5家外资房地产公司。香港利方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国内合资企业全部股权成立了外资独资企业上海新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标志着本区利用外资模式有了新的突破。

全年有来自22个国家与地区的外商到本区直接投资,总投资前6位分别是英属维京(80132万美元)、香港(20017万美元)、日本(13284万美元)、美国(11611万美元)、台湾(8776万美元)和新加坡(4215万美元)。

历年累计,全区已批准三资企业1685家,总投资65.7亿美元,合同外资52.1亿美元,注册资本36.7亿美元,外资比例79.4%,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89.8万美元。

青浦工业园区开发

产业集聚形成了新优势,市级工业园区发展增添了新实力。青浦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1亿美元,增长12.6%。年内新批外资企业44家,增资19家,总投资8.3亿美元,增长172.2%;合同外资5.5亿美元,增长139.8%。新批内资企业26家,共吸引内资3亿元。实现税收4.3亿元,增长30%。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增长68.1%。其中,新建道路11公里、桥梁12座、敷设配套管线1.8万米。全年动迁农民住房1150户,安置劳动力2056人。

至年末,青浦工业园区已建成道路50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达8亿元,土地批租6425亩,已引进各类项目156个,投资总额14.6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完成税收12.4亿元。注册企业2708户,注册资金70亿元。实现增加值36亿元,出****货值31亿元。

私营经济

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6190户,增长70.1%,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30户。年末,全区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户数27274户,占全市私营企业户数12.4%。注册资金281.3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03万元。全年上缴税收20.6亿元,增长25.4%。新增个体工商户3870户,增长12%。年末全区有个体工商户15750户,居全市第四位。

全区17家入建、争创“小巨人”企业完成产值29.8亿元,增长86.9%;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上缴税金8586.3万元,增长41.9%。本区9户私营企业进入“上海市百强私营企业”行列。

三、社会事业

科技与人才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年有18家企业经市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历年累计,全区已有54家高新技术企业,涉及IT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化学等行业。现有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27项。

全年有2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个项目被市科委批准立项,争取到205万元创新基金。有5家企业的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计划,有3个项目被市科委批准列入市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新增197家,增长52.7%。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全年有530多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共700多人参加了知识产权的培训。全区实际专利申请量1276件,增长5.8倍。全年确定科技发展基金项目46项,星火计划立项10项,火炬计划申报14项。

历年共引进各单位紧缺急需的具有本科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275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3人,本科学历19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7人,35岁以下的有156人,通过办理《外商推荐》引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36人。全年大型人才招聘活动成效明显。春、夏、秋三季分别举办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进场设摊的用人单位共221家,提供各类专业和管理岗位近3400个,吸引应聘人员1.8万名,达成初步意向4794人。

教育

全区共有公办幼儿园31所。其中,公立转制2所,私立3所,在托幼机构幼儿总数8880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30050人。另有特殊学校2所。幼儿入园率达92%,小学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100%。中学29所,在校学生24368人,其中公立转制2所。拨款280万元专项资金引进外省市178名本科毕业生到本区任教。成人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各镇成校开展了农村转移劳动力补贴培训试点,各类培训总量达26万多人次。年内完成中小学“达标工程”建设学校2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