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私营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区有私营经济小区32个,年内新发展企业7124户,年末实有注册私营企业45464户,注册资本558.1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或销售收入13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纳税55.8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5.2%。私营经济区中有商业企业26906户,占59.2%;工业企业9485户,占20.9%;社会服务企业6177户,占13.6%;建筑企业1251户,占2.7%;其他行业企业1645户,占3.6%。

九、松江新城、园区和社区建设

松江新城特色风貌区建成启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建成运营,成为市郊唯一拥有三级甲等医院的地区。特色风貌区市政厅综合大楼建成,教堂、艺术中心等一批公建项目全部竣工。哈瑞公学进展顺利,文化体育中心建成,思贤路油墩港桥建成通车。举办了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泰晤士小镇时尚嘉年华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松江新城建设5周年暨特色风貌区落成典礼等系列活动。

松江工业区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严格按照产业定位开展招商引资,严格项目评估,清退了14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年内已竣工标准厂房41.7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12.9万平方米。松江工业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占全区总量的65.1%;引进合同外资2.8亿美元;出口创汇174.6亿美元,增长27%;实现税收12.2亿元,增长21%。累计吸纳外资企业386家,总投资71亿美元,合同外资29.8亿美元,注册资本31.7亿美元,到位资金21.6亿美元。

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进。完成华侨城项目地块和辰山国家植物园项目动拆迁工作;天马商业休闲中心动迁工作稳步推进,项目总体控制详规初步完成;佘山风情街项目涉及的二、三号地块设计草案完成。

五厍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休闲农业档次,增设6处新景点,建设农业旅游集散中心。加快以生态林、农业防护林为“骨架”的绿化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改善农林生态环境。加强果蔬生产基地与生态牧场的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

大学园区努力整合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切实推进“三区联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别与永大电梯、蓝宝光电、龙工机械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松江大学园区实习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人才合作。举办2007届大学园区毕业生招聘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在松江。

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各镇、街道、园区建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街道、园区行政主要领导兼任组长,初步形成了以区政府为主导,街、镇为实施主体,社会各界协同参与项目化运行的工作氛围。编制了《松江区社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完成了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形成“115市民服务体系”。完成了岳阳街道、方松街道的网格化建设工作,为推进松江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十、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4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5.3%,对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4.4%。其中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117.12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43.3%,由达丰电脑所形成的产业链在松江已有23家,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3.76亿元,比上年增长61.4%。全区信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8.35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2%。

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区政务外网平台功能,至今已有82家单位有效使用该平台进行网上办公。完成了电子政务原型试点(法人领域)工作,加快建设“一口上下”社会救助帮困信息系统,稳步推进上海市居住证住处系统建设工作。社保卡申领发放工作有序开展,全年申领数9723张,发放数12403张,完成补卡3410张,换卡1700张。开通市民信箱2000多个,在6个小区设置人工值守POS亭,更便捷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推进“二期课改”,注重农村教育发展,推进中小学特色教育精品建设,成立区早教服务指导中心。学校建设取得新成就,完成了松江一中、机关幼儿园等8个续建项目工程和21所学校的校舍大修工程,8所学校于年内开工建设。全区现有中学33所,在校中学生31014人,其中高中生10575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26154人;幼儿园46所,在园儿童15782人,幼儿入园率96.7%;辅读学校1所,在校学生85人;中职校7所,在校学生5802人,其中地方教育部门办4所,学生4666人。依法批准设立的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53所,民办幼儿园13所,民办托儿所3所,民办中学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进一步规范发展,全区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45所,其中中学10所,学生4548人,小学35所,学生21114人,附设幼儿班幼儿3365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率99.4%,全区本科、大专、高职达线率81.3%。推进市民终身教育,全区老年大学公益性培训活动达4.8万人次。成人教育深入开展,全年各类成人培训达22.95万人次,其中,参加学历教育2.06万人,社区教育7.77万人次,等级工培训1万人,岗位培训2.6万人,绿证培训0.37万人,实用技术培训0.68万人,紧缺人才培训1.18万人,各类讲座7.29万人。松江大学园区已有7所高校,共招收学生6.2万人。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区共有7个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18个项目获上海市创新资金立项,49个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项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6项获上海市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立项。确定区级科技攻关项目28个,区创新资金项目11个,区级软课题项目17个。全年共申请专利1250件,其中发明专利342件、实用新型专利329件、外观设计专利579件。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52项,共计合同交易额1.76亿元。

科普事业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工作,启动2005-2006年度松江区科普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居委会(村)、科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岳阳和方松街道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科普示范街道。区博物馆和气象科普馆成功创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全区共拥有各级科普教育基地16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8个、区级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