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新推出了人物类专题节目《我们松江人》,恢复播出《红盾之窗》栏目;开设《“跟我学”松江区市民文明礼仪知识讲座栏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问答专题节目》;开辟了“来自基层的报道”、“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等12个专栏节目;摄制了《走向文明》、《做可爱的松江人》、《先进性教育》等8部电视专题片。开设专栏节目和摄制专题片均创历史之最。完成了全区12个村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推进“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推出了“百姓戏台”、“假日音乐会”两个文化活动平台。至年末,全区有影剧院6座,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图书室15个,藏书72.42万册,全年接待读者44.53万人次;全年放映电影3962场次,观众125.2万人次;演出戏剧951场次,观众31.97万人次。松江电视台每周平均播放电视70小时,全年播放电视画面新闻3150条,口播新闻570条。全区有有线电视站11个,有线电视用户21.42万户。区广播电台每日平均播放14.7小时。全年出版《松江报》130期,发行300万份。

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三医联动”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初显成效。实施公立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制度,加强了医保资金监管,与改革前相比,全区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数增长7.3%,门急诊均次费下降5.2%,平均住院床日费下降2.1%。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立112个全科服务团队,基本实现全区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全覆盖。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了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塔中医医院门急诊大楼的建设。区医疗急救中心新浜分站和4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全部顺利完成。至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6所,社区服务中心14所;卫生技术人员2776人,其中医生1191人,护师、护士1101人;拥有病床3832张。全区有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所17个,村医生和卫生员400人。全年完成医疗设备投资4416万元,基本建设投资8200万元。年内开办民办医疗机构2家,全区现有民办医疗机构27家,其中医院5家,门诊部22家。

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举办了第二届“和记杯”元旦迎春长跑赛、区第三届“建行杯”乒乓球邀请赛、九九重阳节登山活动、区机关党工委系统运动会。参与市“全民健身宣传周”、“市民体育健身日”等传统性活动,组织“关爱成长、挑战梦想”首届上海市(松江)游戏节系列比赛、区“健康、美丽、和谐”排舞大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活动,推动群众体育不断向下渗透。新建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个健身苑、20个健身点。至年末,全区共建有224个健身点、15个健身苑、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全年承办、举办国际大赛3次,全国比赛4次,市级比赛5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松江新城杯”全国摩托艇精英赛、“汇丰银行杯”国际高尔夫冠军赛、Polo杯汽车场地挑战赛等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体育赛事。承办了2006年国际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足球、高尔夫球比赛。年内参加市级比赛的运动员有1021人次,获金牌42枚、银牌40枚、铜牌30枚。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区共有户籍人口532144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非农人口387051人,增长4.7%。全年出生人口3526人,出生率6.69‰,死亡人口3410人,死亡率6.47‰,自然增长率0.22‰。

积极促进就业。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发展自主型非正规劳动组织695户。年内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1218个,完成指标数的155.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469人,是市计划控制数的99.5%;镇保对象未就业人员就业4579人,完成指标数的138.2%;非农就业13217人,完成指标数的132.2%;南劳北上2647人,完成指标数的132.4%。安置“双困人员”79名,安置率100%,安置纯农户491人,安置率为100%。规范万人就业项目的运作与管理。至年底,已成立13个“万、千、百人”就业项目,吸纳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523人。实施“企业下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订单式职业培训,3874人通过订单式职业培训,实现就业率100%。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653人次,全年职工和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7116人,就业率达82.3%。全年在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有51021人次,推荐录用16723人,推荐成功率达32.8%。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4元,增长11.2%;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382元,增长10.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7.68平方米,增加1.79平方米。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千户抽样调查显示,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65台,轻骑摩托车119辆,洗衣机89台,热水器71台,电话机115台,移动电话152部,电冰箱96台,家用空调87台,家用电脑25台。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城镇有505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障,13.04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解决了1493名城镇高龄无保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51278人,投保率为99.42%,筹集养老金保险费2992万元。加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征缴力度,月均参保人数27.76万人,完成市下达指标的124.5%。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39万人,投保率98.48%,比上年提高4.83个百分点,农民社会医疗保障率99.98%。至年底,共有10万余名农民参加了“大病互助资金”,比上年增长25%,共筹集资金705万元。

救济、救助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发放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134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981万元,发放各类帮困救助资金达3804万元,募集各类慈善基金2391万元。

加快养老服务发展。完成680张养老床位建设、20家老年活动室建设和150户安康通安装工作,完成区老年大学迁建工程。至年底,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1所,床位3262张。全区有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5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