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年末共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37家,完成建筑施工产值85.91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建筑施工面积891.34万平方米,增长28.3%;建筑竣工面积396.01万平方米,下降5.4%。按建筑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9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3.9%。全年有3项工程获上海市“白玉兰”奖,3项工程获上海市“浦江杯”奖,20项工程获上海市“优质结构”工程奖。年内共受理建设工程项目报建601个,项目投资金额达188.76亿元,增长204%。

金融业

信贷调空政策效应明显,银行贷款增势减弱。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全区有银行15家,比上年增加1家。各项存款余额41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当年新增70.43亿元;贷款余额357.54亿元,增长22.9%,增速比上年回落32.6个百分点,当年新增67.7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87.05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81.44亿元。全区各类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00.43亿元,现金支出653.34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52.92亿元。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平稳发展,股票和基金交易较为平淡。全年参加各类证券交易的有38.01万人次,成交额66.7亿元,其中:国家债券0.5亿元;股票65.57亿元;基金0.63亿元。

商业

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调整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培育新增长点,扩大市场销售。全年实现商业增加值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7.5亿元,增长21.4%。其中,吃的消费品零售额44.26亿元,增长19.7%;穿的消费品零售额9.39亿元,增长28.3%;用的消费品零售额47.26亿元,增长20.9%;烧的消费品零售额6.6亿元,增长27.7%。个体、私营经济商业零售额份额不断攀升。在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商业零售额77.57亿元,占总量的72.1%;比重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假日消费热潮涌动,食品、家电、家俱等大类商品销售明显上升。根据对13家商业企业抽样统计,元旦、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的购物主题活动使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5.9%;“五一”期间的销售总额增长117.6%;“十一”黄金周的销售总额增长57.8%。

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易初莲花、苏宁电器、宏图三胞等一批大型连锁商店开张营业,奥特莱斯的品牌直销购物中心也已落户新浜,全区有连锁网点231家,连锁商业全年实现销售额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9个,成交额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9.7%。集市贸易成交额18.32亿元,比上年下降7.4%。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事业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营效益。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675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全年发送信函1409万件,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国际函件3.22万件;国内特快专递19.53万件;国际特快专递1.62万件。发送包件57.18万件,增长9%,其中:国际包件2639件,增长44.6%。全年报刊发行量2428万份,增长0.4%。挂发长途电话3426万次,增长84.6%,其中国际和港澳台长途112.7万次。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2.07万门,增长7.4%;拥有电话用户28.46万户,增长13%,其中住宅电话19.75万户,增长6.8%;小灵通用户90262户;宽带接入用户50369户,增长129.6%;ISDN用户2633户。

房地产业

在宏观调空下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适度,市场交易平稳,开发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完成商品房投资79.9亿元,增长34.3%;商品房施工面积732.75万平方米,增长36.8%,其中新开工面积207.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6.91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229.94万平方米,销售额122.59亿元;现房销售面积32.13万平方米,销售额12.91亿元;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6.24万平方米。存量房交易平稳,全年二手房成交过户面积(单向)112.7万平方米,交易金额43.3亿元。

旅游业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十一”黄金周期间,成功举办了花车巡游、松江旅游论坛等一系列上海旅游节松江区活动,市民参与人数近20万人次,本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30万元,区内星级宾馆客房出租平均达到61.5%,高于市平均客房出租率2个百分点。

一批符合核心区规划要求,与佘山自然风光相协调、与旅游度假相配套的休闲度假项目正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如上海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已基本建成了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及会所等配套设施;月圆园基本完成月湖周边区域的环境工程,大部分雕塑作品已经布置好;世茂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建筑已结构封顶。

全区开通旅游交通服务线3条,星级宾馆12家,旅行社22家。全年旅游总收入14.01亿元,各旅游景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3.58万人次,其中:港澳台游客3.77万人次,增长8%;国外游客4.12万人次,增长7.9%。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年内有25户企业完成改制,近三年累计完成国集企业改制230户,共计退出总资产38.29亿元,净资产11.76亿元,企业资产经评估增值2.14亿元,支付职工补偿金和企业补助金2.6亿元。原属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的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下放到本区。上海大江(集团)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国有股权转让协议已签署,进入实质性共管阶段。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努力改革传统审批方式的弊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深化试点园区工业项目审改工作,年内对区计委、外经委、建委、规划、房地等主要审批部门,所涉及建设项目的“一书三证”审批流转程序具体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基本完成了工业项目审改方案,将整个审批流程分为立项选址、用地规划许可、报建、工程规划许可与施工许可、验收五个阶段,对部分事项采取告知承诺及网上并联审批。积极发挥“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中心咨询、受理、审批、办证等一条龙服务机制,结合企业联合年检、推行告知承诺及并联审批工作。目前,服务中心入驻单位36家,其中常驻单位18家,中介机构4家,合署办公单位14家。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城镇有444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比上年增长16.3%;12.22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8.65万人,投保率为95.12%,筹集养老金保险费3914万元。全面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有12.95万人落实了社会保障,其中10.1万人参加镇保,2.85万人落实养老保障,7.2万人开始享受生活补贴,基本解决1987年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19.38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统筹,统筹投保率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