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松江区统计局

2004年2月4日

2003年,在中共松江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八次党代会和区二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及夏季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全面实施松江新一轮发展行动计划,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松江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加强。全年实现增加值25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2%,增幅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下降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43.7%,对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9%;第三产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24.4%,对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7%,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产业结构有新的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3:67.8:28.9。

物质生产部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0不变价)1179.75亿元,比上年增长92.3%,其中: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1167.63亿元,增长94.5%,农业总产值(90不变价)12.12亿元,下降8.9%。全区财政收入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地方财政收入27.52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增值税6.26亿元,增长25.2%;营业税11.77亿元,增长60.4%;个人所得税1.66亿元,增长60.8%。地方财政支出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为经济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51亿元,比上年增长6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0亿元,比上年增长56.4%;更新改造投资7.94亿元,增长29%;农村投资43.12亿元,增长77.1%;房地产业投资59.45亿元,增长56.4%。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67亿元,比上年下降22.5%;第二产业投资64.2亿元,增长62.8%,其中工业投资63.3亿元,增长62.8%;第三产业投资85.64亿元,增长59.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和集体投资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31.2亿元,增长48.5%;私营投资39.49亿元,增长121.1%;其他投资28.72亿元,增长80.6%。松江新城建设大力推进,全年完成投资55.97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37.2%。

农业

农业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速推进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0不变价)12.12亿元,比上年下降8.9%,其中:种植业产值3.53亿元,下降7.7%;畜牧业产值6.18亿元,下降16.6%;林业产值1.33亿元,增长32.2%;渔业产值1.08亿元,增长0.9%。

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0.05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35:65调整到31:69。花卉苗木面积达5000公顷,比上年增长64.8%,林地面积比上年增长19.9%。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1535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66.4%。农业区域化特色进一步显现。浦南地区形成了蔬菜、瓜果、特种水产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瓜果实种面积达655公顷,占全区的69.2%;东北片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业,花木面积达1788公顷,比上年增长36.5%;西北片以果品、经济林、观光旅游农业为发展重点,果树面积达717公顷,占全区的55%。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松江出口蔬菜加工中心于5月投产,带动周边5000多亩农田的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设施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高档花卉和出口蔬菜生产渐成规模;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特色品牌创建进一步加强,“三净”、“绿源”等商标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9万千瓦,农业用电量5763万千瓦小时。完成了黄浦江沿线叶榭塘、紫石泾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泖泾节制闸工程建设。新建水闸2座,新建排涝泵站8座、9套台;翻建水闸16座,翻建排涝泵站11座、13套台;改建水闸10座,改建排涝泵站12座、12套台。完成疏浚河道280万土方。

工业

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工业新高地建设发挥积极效应。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增幅比上年提高19.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比重为63.8%,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在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75.4%。全年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67.63亿元,比上年增长9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7.17亿元,增长124.4%。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企业完成54.63亿元,比上年增长83.1%,占总产值的比重为4.7%;股份制企业完成5.9亿元,增长198%,占总产值的比重为0.2%;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23.41亿元,下降21.3%,占总产值的比重为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862.44亿元,增长143%,占总产值的比重为73.9%。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5%,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比上年增长68.2%。全区有亿元产值工业企业1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5%,比重比上年提高22.2个百分点。

试点园区集聚效应凸现。至年底,有799家工业企业落户试点园区,其中609家已投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37.9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8%;实现利润总额14.77亿元,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42.8%;工业用地平均产出为每平方公里72.93亿元。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4%。技术创新上新台阶。全区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39项,总投资4.45亿元。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完成建筑施工产值5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建筑施工面积744.24万平方米,增长28.4%;建筑竣工面积369.29万平方米,增长22.8%。按建筑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18万元/人。年末,建筑业具有资质等级企业140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7家,三级资质企业132家。2003年有5项工程获上海市“白玉兰”奖,6项工程获上海市“浦江杯”奖,13项工程获上海市“优质结构”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