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环境整治和保护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区域环境质量日益提高。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85%;区域降尘比上年下降25.6%,道路降尘下降19.7%,二氧化硫浓度下降7.7%。固定源噪声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8分贝。按照“新、雅、美”的要求,进一步美化城区市容环境。全年完成区内16条交通主干道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整治高层建筑外立面、大堂和公建设施共8万平方米,使主要路段和重点地区的市容环境明显改善。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全区改造燃煤锅炉13台,燃煤炉灶688台,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清洁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达到95.2%,提前实现了“无燃煤区”创建目标。“绿色单位”创建成效显著。年内,全区共创建绿色单位27家。其中,市级绿色小区2家,市级绿色学校4所。年内静安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区环境监测站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和实验室认可评审。 城市绿化 以“迎世博,创优美环境”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区景观建设,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各类绿化建设4.87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公共绿地1.47万平方米,建成专用绿地1.03万平方米,建成屋顶绿化2.37万平方米,改造公园绿地7346平方米,种植大树788棵。全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4.7%提高到1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0.82平方米提高到0.85平方米。年内北京西路绿化调整和景点建设工程全面完成。 `四、社会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与人才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区级财政用于科学事业费的支出达500.8万元,比上年增长2.9%。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0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年内,新增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基(资)金项目6项。引进科技型企业196家,技工贸收入67.52亿元,其中,10户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市科技企业百强行列。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537件,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发明专利104件。年内新建1个科普教育基地,2个市级科普示范单位。17台“科普之窗”触摸屏安放在社区不同地点,使科学知识在全区得到更好普及。 引进优秀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年全区共引进人才3246人,其中区属单位引进人才533人。区属单位引进人才中有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64人、博士1人、硕士25人。 教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达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7.5%。 积极调整教育布局,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年内,迁建学校1所,扩建学校10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3-6岁儿童入园(班)率达到100%。至年末,全区共有小学13所,普通中学18所。在校学生总数42375人,其中,小学生4403人,中学生20786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4%。年内市西中学、华东模范中学相继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性评审,逸夫职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城区建设不断推进。全年区教育局投资2500万元,用于兴建东部、西部社区学院开展社区教育。至年末,全区社会力量办学105所,就读人数5.98万人,比上年增长49.9%;成人学校1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增长17%;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670人,比上年下降10.5%。 文化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达851.4万元,比上年增长7.8%。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3个。区级图书馆1个,接待读者52.42万人次;电影院、影剧场12个,接待观众470万人次,放映(演出数)1.25场次。静安有线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3.5小时。《静安时报》全年出版64期,平均印数2.8万份/期。 社区文化设施继续改善。年末,全区文化设施总面积4.03万平方米。居委会图书馆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有5个街道文化站,85个社区活动达标室。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区拥有集邮、摄影、书画等各类群文团队150支。全年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80场次,观众达30多万人次。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全年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02万个,立案处罚364件,没收各类非法光盘(图书)10.73万张(本)。年内,通过了全国先进文化区的复查考核,保持了全国先进文化区称号。年内,“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网站”开通。面积达220平方米,设有电子阅览室,实行电脑化管理的静安寺图书馆落成开业。 卫生 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达6399.2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 至年末,区内共有卫生机构116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8家,民营医疗机构14家,个体17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351张,医生8811人。社会力量办医取得新进展,年内,新审批民办医疗机构6家,个体诊所2家。有23名医生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卫生部颁发合格证书的全科医师。 依法开展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全年食品采样1235件,合格率85.7%,食品监督1.02万户次。全区常住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342.5/10万。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管理,全年受理违法案件105起,立案60件,涉案金额118.8万元,没收货值18.87万元。 年内,静安“健康城区”创建达标率超过50%,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通过市、国家评估组验收。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体育事业费用的支出达960万元,比上年增长5.6%。 调整训练项目显成效,全年向市里输送各类体育后备人才达60名,比上年增长54.5%。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区内输送的运动员获得1枚银牌。年内,育才中学派出的3名运动员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泛美国际锦标赛获得4枚金牌,1枚铜牌。 倡导科学健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年内成功举办了“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世界杯攀岩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静安寺社区公共运动场,扩建的400平方米区体育健康学校,成为全市唯一的体育健身科普教育基地。年末,全区人均拥有体育场馆面积0.84平方米。年内,全区新建2个市民健康体质测试站,实现街道社区健康体质测试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