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 2005.4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以建设高品位商务区和高品质生活居住区为目标,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达到了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6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综合服务功能继续提升。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82.2%,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商业、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五大产业的支柱作用明显。全年商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6.1%、26.3%和10.4%。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7.64亿元,增长39.6%,增幅在全市九个中心城区中位列前茅。在财政总收入中,增值税6.3亿元,比上年下降9.6%;营业税13.08亿元,比上年增长52.4%;企业所得税5.28亿元,增长38.3%;涉外企业所得税1.65亿元,增长64.4%;个人所得税7.97亿元,增长26.1%;房产税1.97亿元,增长10.5%。 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7.02亿元,增长1.9倍;企业更新改造支出4.86亿元,增长10.2%;城市维护支出2.57亿元,增长24.1%;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6.48亿元,增长20%;行政管理支出1.14亿元,增长21.8%;公检法支出2.12亿元,增长21.4%;其他支出6.11亿元,增长56.2%。 现代商业 商业企业以提升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为重点,加快国际购物中心建设,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业增加值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商业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消费品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34.4亿元,增长19.3%;穿的商品零售额40.7亿元,增长5.6%;用的商品零售额51.7亿元,增长4.3%。全年新增商业面积15万平方米。年内成功引进GUCCI、ARMANI、雅格布斯、江诗丹顿等十多个国际顶级品牌。完成了静安南京路沿街70家商店、120个门面的功能升级、门面装修,使沿街商店的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以“梅泰恒”为代表的静安南京路商圈在调整中更趋成熟。全年“梅泰恒”三大广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6.8%。年末,静安南京路地区已有知名品牌1200多种,其中国际品牌约500种。进入上海的世界顶级品牌90%在静安南京路开设了旗舰店、专卖店。久百城市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和“菲拉格慕”、兰蔻等世界顶级品牌概念店年内相继开业,成为静安南京路又一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占全区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30.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全年现代服务业新增招商引资项目236个。其中,总投资8280万美元的欧莱雅、辉瑞、舍弗勒3家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入驻区内。 “现代服务业2004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至年末,以专业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业、投资咨询业和文化娱乐业五个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8.27亿元,比上年增加85.2%。 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本区全年50幢重点楼宇实现税收16.59亿元,其中,恒隆广场、中信泰富、中华企业等6幢甲级商务楼宇上交税收超过1亿元。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加值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年房地产开发区级财政收入达到7.12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2.9%。按照“双高”区建设要求,房地产开发品质不断提高。全年商品房预售5230套,预售面积60.38万平方米,预售金额7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商品房销售1451套,比上年增长21.9%;销售面积17.6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2%;销售金额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存量房交易继续攀升。全年存量房成交5772套,比上年增长35.6%;成交面积60.51万平方米,增长26.3%;成交金额65.16亿元,增长92%。平均每平方米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52.1%。 “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区属房地产公司在区外开发房地产项目成效显著。年内完成对区城投公司、地产公司、置业集团五个“走出去”项目的审批。项目开发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 工业与都市型园区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3%。“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不断推进园区载体建设,都市型工业加速发展。以“有形象、有环保、有就业、有税收”为原则,吸引传媒广告、印刷制作、IT设计、工业自动化、通用机械技术、生物医药制品等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入驻区内。年末,全区有12个都市工业园区,建筑面积达7.7万平方米。 旅游业 发展都市特色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至年末,全区拥有涉外饭店(星级宾馆)19家,建筑总面积58.76万平方米,客房数(间)5401个,客房出租率达到76.8%。在涉外饭店(星级宾馆)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3家。 全区有旅行社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0家,国内旅行社52家。全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实现旅游收入36.52万元,增长33.2%;宾馆客房平均出租率达71.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上交国家税收首次突破1亿元,比上年增长31%。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嘉年华商品秀”、“国际品牌服饰展”、“百团购物游”等特色活动。上海旅游节期间举办的静安金秋都市活动共接待中外游客55万人次,营业收入3.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