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零售额455.3亿元,增长12.8%;股份制经济零售额97.1亿元,增长39.3%;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零售额50.5亿元,增长23.5%。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28.3亿元(不含会展业与市场批发交易额),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0.4%。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呈现新热点。全年汽车零售3.5万辆,比上年增长36.8%;移动电话 31.5万部,增长45.4%;摄像机0.6万架,增长1倍;数码照相机0.9万部,增长3.7倍;家用空调器4万台,增长27.7%;微型计算机4.8万台,增长74.5%。 商贸设施建设:城市商贸功能进一步完善。统一规划改造了青泥洼、天津街、西安路、香炉礁商贸物流园和北部商业中心,确立了五大商业中心的基本框架。加快推进十条特色商业街建设,重点建设改造了星海湾旅游风情街、浪漫之都婚庆广场、和平广场CEPA街等。新建各类便民连锁店267个和社区大型综合超市6个,新型业态市场份额超过35%。新推出放心食品柜台90个、农产品准入定点市场15家。伊藤忠、东方海外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进驻大连保税物流园区。 九、金 融 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良好。截至年末,全市金融业拥有分行(分公司)级以上金融机构57家,其中银行27家,保险业21家,证券业2家,期货业7家;金融从业人员4.1万人,其中银行业2.26万人,保险业1.6万人,证券业850人,期货业670人;金融资产总计3751亿元,其中银行业3545亿元,保险业132亿元,证券业34亿元,期货业40亿元。 银行: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2935.8亿元,比年初增加414.8亿元,增长16.4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453.3亿元,比年初增加143.1亿元,增长10.92%。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2299.75亿元,比年初增加276.1亿元,增长12.81%。全市银行间外汇市场共开252场,办理外汇交易4521笔,成交金额折合15.6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9%,在全国23个外汇交易分中心中名列第六位。全市已有8家外资银行,其中7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6家已正式开办),3家获准开办全面外币业务。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开始启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培训基地落户大连。 保险: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共有中外保险公司、分公司20家,比上年增加4家;保险中介机构 27家,增加4家。全年保费收入52.06亿元,下降7.3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29亿元,增长22.7%;寿险保费收入37.77亿元,下降15.3%(主要受调整业务结构等因素影响)。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0.14亿元,增长19.6%,其中财产险6.22亿元,人身险3.92亿元。全市保险深度(即保费额占GDP比重)为2.65%,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额)达到926.99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9倍。本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期货:期货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年内累计成交期货合约 1.8亿手,比上年增长17%,占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58%;成交额5.1万亿元,增长27.8%,占全国期货总成交额的35%。大连商品交易所共有会员单位197家,全年缴纳税金1.7亿元。 证券: 全市证券业法人公司1家,分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36家,证券机构股民累计开户数47.8万户。年内客户交易结算资金21.7亿元;证券交易额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大连汉枫公司继2003年6月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借壳上市后,2004年9月又获准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信托:华信信托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实现利润6006万元;吸收信托资金32亿元。 农村信用联社(下辖118家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力度,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0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累计发放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农户贷款累计发放32.6亿元,增长35.4%。 十、科技 质量技术监督 高新技术: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10亿元,增长23.9%。本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第一家入驻光电子产业园的路美科技芯片公司正式投产。有5家企业被科技部列为首批“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单位。在光电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5家研发中心,数控技术、涂料和动物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成果: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1项。登记科技成果171项,有18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67项、市级93项。永磁补偿式悬浮技术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新增孵化面积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50家。金州区、普兰店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工作示范区(市)。张玉奎、李灿、衣宝廉、桑风亭4名科技工作者新当选国家两院院士。 技术合同和专利:全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400项,比上年增长9.1%;成交额15亿元, 增长13.8%。全年专利申请4377件,增长43%。成功承办了2004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产品交易会。 质量技术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效显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年内对16类产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综合合格率为75.2%。对2760家企业、4196个批次的产品开展定期检验,合格率为90%。共立案查处假冒伪劣案件1327件,其中大要案7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标值2000万元;端掉制假窝点31个;销毁假冒伪劣商品货值14万元。 全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90项,累计采标2524项,居于省内各市首位。制定地方农业标准技术规范20项;建立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22家。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3万余户,办理条码系统成员499户。计量器具受检36.9万台(件),其中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1.6万台(件)。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共检查电梯5000部、锅炉1977台、压力容器3220台、起重机械3030台、厂内机动车4353台等。 截至年末,本市中国名牌产品数量达到4个,94种产品获得辽宁省名牌产品称号,继续保持了中国名牌和辽宁名牌数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十一、教 育 基础教育:全市学前3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1.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初中入学率为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0%。普通高中在校生110663人,比上年增长16.8%;有24561名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高考录取率为91.5%,其中本科院校录取率为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