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2 沈阳市统计局

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鼓舞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合力拼搏,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夺取了抗击“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骄人业绩。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8.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8.5亿元,增长2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55.4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47.3:47.2。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并自“九五”以来首次超过第三产业而居三次产业中的首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3.5亿元(调整后口径,下同。原口径125.6亿元,增长30.0%),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各项税收63.5亿元,增长17.7%。地方财政支出156.6亿元,增长21.6%。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5.9亿元,增长15.7%;科技支出3.5亿元,增长15.5%;教育支出18.6亿元,增长15.6%;社会保障支出25.5亿元,增长36.5%;城市维护费支出17.4亿元,增长13.1%。

农业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蔬菜、肉类、林果、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200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7.2亿元,增长0.7%;林牧渔业总产值94.4亿元,增长11.9%。

种植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产品保持增长。2003年,我市战胜特大春旱,粮食总产量达到283.2万吨,比上年增产1.8%;水果产量9.1万吨,增长6.1%;蔬菜产量255.9万吨,减少9.9%。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量(万吨)  增长(%)

粮食及大豆 283.2

#水稻 66.8 -22.3

玉米 187.1 13.9

小麦 0.5 -67.8

大豆 12.4 30.5

油料 8.4 -2.3

蔬菜 255.9 -9.9

植树造林实现历史性突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7万公顷,是2002年的2.4倍,植树总株数近8000万株。到2003年末,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6%,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优化养殖结构,畜牧业调整步伐加快。全市牧业总产值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7%,成为我市农村主导产业。全年肉类总产量47.2万吨,增长13.8%;禽蛋产量30.0万吨,增长2.7%;牛奶产量12.5万吨,增长54.4%。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存、出栏数和水产品产量

单位 2003年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7.2 13.8

#猪牛羊肉 万吨 27.8 19.2

牛奶产量 万吨 12.5 54.4

禽蛋产量 万吨 30.0 2.7

生猪出栏数 万头 262.8 9.8

牛出栏数 万头 17.2 41.5

羊出栏数 万头 33.4 67.8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188.9  0.7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28.1  31.9

羊年末存栏数  万头  40.1  41.6

水产品  万吨  13.5  8.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5%。机耕地面积51.9万公顷,增加3.5%。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3万吨。农村用电量26.3亿千瓦小时,增长9.9%。农田基本建设效果显著,设施农业较快发展。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1万公顷,增加5.5%;节水灌溉面积8.8万公顷,增加5.5%。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09个。新发展富民经济小区613个,增长1.1倍;冷暖棚15万个,增长40.0%。千元高效田面积14.7万公顷,增长14.8%。重点强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工作,农业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到2003年末,全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70个。通过环境质量检测面积38.1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21.4万公顷,增长4.3倍,是近年来标准化生产发展最快的一年。

工业

紧紧围绕“工业立市”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2003年,我市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0.4亿元,增长33.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252.2亿元,增长33.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65.1亿元,增长3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2.2亿元,增长26.2%。轻工业完成产值297.4亿元,增长19.0%;重工业完成产值954.8亿元,增长38.5%。

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加快。2003年, 全市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35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06.9亿元,增长79.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5%;实施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236项,投入资金40.5亿元,比上年下降19.2%。工业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120.6亿元,增长42.8%。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46%,比上年提高15.0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1亿元,增长44.4%;实现利税总额75.5亿元,增长18.5%。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汽车  辆  124890  44.2

#中华轿车  辆  26841  185.5

金属切削机床  台  32157  112.5

#数控机床  台  2770  54.1

矿山设备  吨  30431.2  32.5

水泥设备  吨  9526.9  6.0

交流电动机  万千瓦  205.5  31.0

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146.8  11.2

输送带  万平方米  409.5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