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一年来,全市有812个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项目投产率为77.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26万吨,焦炭370.7万吨,生铁139万吨,炼钢400万吨,热轧钢材120万吨,锌冶炼5万吨、火力发电6.2万千瓦,城市自来水日供水4万吨,新建公路42.6公里,改建公路124.6公里,耕地面积6.1万亩,造林面积11.66万亩,中小学学生席位8160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0.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36.3万平方米。 五、能源 2003年,全市在抓紧抓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煤炭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全力组织企业生产,使能源的生产、销售继续保持了增长。 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能源工业完成投资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4亿元,增长42.9%;用于炼焦工业的投资22.9亿元,增长3倍;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2662万吨,比上年增长9.8%,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647万吨,比上年增长13.6%。 能源外输量保持稳定。全年全市共外输煤炭786.7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6%,外输煤炭占煤炭产量的比重13.4%。全市外输焦炭662.9万吨,比上年增长2.7%,外输量占生产量的38.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调整后的口径,下同),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30.8亿元,增长16.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3.3亿元,增长16.3%。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2.6亿元,增长17%;餐饮业零售额6.8亿元,增长18.8%;其他行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6.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7.6亿元,增长7.1%;集体经济零售额5.2亿元,增长3.4%;股份制经济零售额11.8亿元,增长63.9%;私营经济零售额2.6亿元,增长36.8%;个体经济零售额40.8亿元,增长11.1%。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全市消费品集贸市场商品成交额44.3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35.6亿元。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市统计的58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利润总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全市7个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收入7083万元,比上年增长37.6%,但利润总额仍亏损256万元。 七、对外经济 2003年,全市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拉动和导向作用,大力实施“大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引资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3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出口8304万美元,同比增长46%;进口3034万美元,同比增长57.7%,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5270万美元。全市进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企业2户,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达到6户,全年新开辟了意大利、摩洛哥、斯里兰卡、突尼斯、澳大利亚等市场,使我市出口市场增加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2003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家,合同外资总额311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792万美元,外资到位率57.5%。新成立的三资企业涉及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印刷、畜产品加工等行业,项目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三资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山西华翔互兴冶铸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山西汤荣汽配制造有限公司等三资企业已成为当地的出口大户和纳税大户。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975公里,比上年增加10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148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388公里,三级公路3182公里。 公路货物运输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量7768万吨,增长12.5%;公路客运量受“非典”的影响为5679万人次,比上年略降0.6%;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57%,旅客周转量比上年下降5.3%。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9.2%。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82.48万门,比上年增长40.6%,年末固定电话68.1万户,比上年增长36.2%,其中本年新增18.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2.2万户,增长50.1%,其中本年新增24.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注册用户达到6.04万户,比上年增长1.4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60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6.8部,比上年提高4.4部。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2003年,我市以塑造“中华根·黄河魂”主题形象为重点,推出了“黄河风情文化游”、“尧根槐祖文化游”、“精品文物游”、“古建艺术文化游”、“生态休闲度假村”、“佛教文化游”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先后举办“洪洞寻根祭祖节”、“尧庙根祖文化旅游月”、“百名中外摄影家聚集壶口”大型摄影活动,扩大了临汾的对外知名度,提高了临汾的对外影响力。但受非典影响,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9.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创收7.92亿元人民币,下降8.2%。其中,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269人次,下降51.4%;旅游外汇收入138.15万美元,下降52.3%。全年新批旅行社3家,年末全市旅行社达到24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紧紧抓住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组织收入,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支出,全市财政收入超常增长,确保了支出预算的较好执行。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增收11亿元,尧都区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洪洞县、襄汾县、乡宁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古县、蒲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市收入达亿元的县市增加到11个。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35.4%,其中,工商税收完成8.38亿元,增长31.5%;农业四税完成6740万元,下降19.6%。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经济建设性支出比上年增长27.5%,各项事业发展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分别增长16%和16.2%,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7.2%。按现行财政体制,17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以及市本级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