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现金投放平稳。2003年末,全市广义货币M2余额486.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狭义货币M1余额159.8亿元,增长38.5%;市场流通中现金M0余额74.76亿元,增长11%。全年全市累计净投放现金18.49亿元,比上年增加2.58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1.86亿元,比年初增加119.6亿元,增长40.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07亿元,比年初增加14.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9.06亿元,比年初增加72.12亿元,增长3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7.73亿元,比年初增加67.69亿元,增长33.8%,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9.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53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7434万元、18.81亿元和18.19亿元。在改善资金运作环境的同时,各级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清收力度,加强对新增贷款的风险管理,不良贷款占比和绝对额继续“双降”,12月末,分别较年初下降7.9个百分点和4.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19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0862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776万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8个(其中省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7个,从业人员128人,科技活动人员91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7人,科技活动人员15人。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发布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和意向188项,引进农业新技术125项,付诸实施50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6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2项。另有临汾华翔实业公司、襄汾有色金属等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开发区继续发展。2003年,开发区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临汾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突破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招商引资合同资金5.58亿元,比上年增长64%;侯马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7300万元,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5亿元。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监督抽查了308家次企业856种产品和商品。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1325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地震台1个,遥测台站1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 教育事业又有新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10万平方米危改和50所“四化”示范学校建设任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170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10.6万平方米,总投入5648万元。乡宁、安泽、蒲县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建设标准高、速度快,已初具规模,两校分别招录新生968人和1172人。年末,全市有民办学校342所,其中,高中25所,办学层次、水平不断提升,平阳中学、精华中学等一批学校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69.9%、85%和98.6%。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不含函授生)5325人,在校学生1.9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971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17万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666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4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6.73万人,初中入学率99.65%;小学在校学生46.3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8%和0.49%。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一年来,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第七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中,我市一举拿下5个状元花,市眉户剧团和蒲剧院参加全省第九届戏曲杏花奖角逐,眉户剧《祥林嫂》获得第二名。节庆文化活动形式新颖,先后举办了三场晚会(新年音乐会、个人演唱会、戏剧晚会)、焰火表演和灯展,开展了有5个县(市、区)、市直60多个单位1万余人参与的广场表演文化活动,在山西侯马·新田古都文化节上,组织了晋国锣鼓大赛。影视制作活跃,拍摄制作了大型综艺节目《临汾社火闹元宵》,在央视七套节目《乡村大世界》播出;配合山西电影制片厂,以《村官》为蓝本拍摄了电影《红山雨》;配合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拍摄了《大将陈赓》;成功举办了电影《暖春》的首映式。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开展了大规模网吧整治。2003年,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有6部作品榜上有名,并再次获得组织奖。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自上而下团结一致,群防群治,建立了反应敏捷、科学有效的指挥、防控、治疗、督查、保障五大体系,取得“非典”防控胜利。市、县、乡三级疾控网络全面完善。年末,全市不含个体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4个,病床1.16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个;农村乡镇卫生院237个,床位3508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到总村数的91.9%。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705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902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533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406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二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28枚、铜牌25枚。承办了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比赛,成功举办了临汾市第一届运动会、“宇晋杯”全国甲B男篮邀请赛、市中国象棋赛、“临汾市中学生足球比赛”,“融成士搏杯”体育舞蹈赛。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