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临汾市统计局

2003年,是我市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速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和煤炭价格上扬的难得机遇,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克服煤矿停产整顿、电力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影响,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六大战略”,突出“工业兴市、信用立市、兴县强市,发挥优势,争先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在临汾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强有力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为近10年以来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9.2%、62.8%和28%。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一产业拉动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3.8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251元,增长14.7%。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居住、食品、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分别比上年上涨6.9%、4.6%、4.4%、0.5%和0.8%,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分别比上年下降0.5%、1%和1.4%。此外,受传统产业需求回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3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29.6%。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80.8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1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9.7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7.9:23.3:28.8调整为47.3:23.9:28.8。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7553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6%。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有110个调产项目竣工投产,经过连续4年的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2003年大力实施以工业兴市为主的调产战略,我市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和深刻的变化。绿色高效农业,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61万亩,枣粮、枣经间作面积发展到123万亩,优质小水果和高效蔬菜面积发展到64.8万亩。全市农产品品牌注册数量已达105个,获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47个。黑色加工产业,两大基地雏形初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铸造业继华翔首家引进V法、DISA机械化铸造生产线之后,全市已建成8条V法、DISA、EPC等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机械化铸造生产线,万吨以上铸造企业达到25个。宇晋、宏阳两大钢厂和正在建设的新金山钢厂,标志着我市铁-----钢------材产业链已经形成。侯马汤荣、翼城丰昆等一批铸造机加工项目和翼城万台机床项目,标志着我市铸造业正在向铸件-----机加工------机械装配制造方向延伸。山焦30万吨煤焦油加工和三维7.5万吨1.4-丁二醇扩建等项目启动,标志着我市煤-----焦------化产业链正在形成。霍州兆光2×30万KW、洪洞2×5万KW等发电项目和襄汾10万吨金属锌、霍州、隰县万吨金属镁等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市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链正在形成。此外,市场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与特色优势产业相匹配的产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随着大运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侯马正在形成全省两大物流中心之一,全市旅游业后发优势也明显增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运行中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要素大量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现象还没有明显改变;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增产。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50.19万吨,比上年增产12.85万吨,增长9.4%。夏粮产量81.19万吨,比上年增产5.68万吨,增长7.5%,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411公斤提高到3866公斤,增长13.3%。秋粮产量69万吨,比上年增产7.17万吨,增长11.6%,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432公斤提高到3973公斤,增长15.8%。棉花由于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趋于回升,产量大幅增长,全市棉花产量0.73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种植面积虽然比上年有所减少,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和品种优化产量仍达4.46万吨,增长17%。全市蔬菜产量98.99万吨,增产7.5%,水果产量(含果用瓜)32.11万吨,增产6.9%。

退耕还林扎实有效,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3年,我市退耕还林坚持“与上年工程相连接,连片治理,整退整还,规模发展”的原则,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30千公顷,其中退耕地12.53千公顷,荒山造林地17.47千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全年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2.67千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6千公顷,太行山绿化工程0.8千公顷。4年来,全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325.37千公顷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9.7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8.91千公顷,营造经济林14.64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2.25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9.13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8.22万吨,增长7.2%;牛奶产量1.31万吨,增长17%;禽蛋产量5.39万吨,增长11.4%。年末,大牲畜存栏50.36万头,比上年增长2.4%;生猪存栏83.25万头,增长8.8%;羊存栏139.57万只,增长4.7%。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884吨,比上年增长5.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76.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化肥施用量(折纯)13.63万吨,下降0.4%;农村用电量4.78亿千瓦时,增长7.9%。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草峪岭隧洞工程累计开挖19406米,于2003年7月9日全线贯通。全市落实了63处“长子号”工程,实施农建工程8464处,完成工程量5308万方;新增水地0.63万亩,改善水地10.73万亩,新增节水面积5.2万亩,全市共完成饮水解困工程投资7104万元,建成饮水工程193处,解决了363个自然村20.6万人2.1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4年来,全市共完成工程总投资22341万元,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297处,解决了2069个自然村67.5万人、11.4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严重困难问题。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6.66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