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三、社会事业 2003年,全区围绕“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 科技事业获得新发展。全区坚持科教兴区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7项,已获准国家火炬计划8项、省火炬计划项目2项,星火计划项目3项,培育认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7只,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项。申请国家专利388件,专利授权量191件,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保持稳定,年末全区企事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72人,其中:高级职称670人,中级职称3434人,初级职称5579人。 教育事业 教育现代化工程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教育收费管理进一步规范,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中考成绩处苏州市领先地位,又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成为省、市模范学校、星级学校和示范学校。木渎中学新校已完成选址规划;做好大学城、国际教育园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全区幼儿入园率、小学“四率”、初中“三率”全面达到省和国家标准。至2003年末,全区有34所中心幼儿园,其中: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4所,苏州基本现代化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0567人。65所小学,其中:省实验小学8所,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15所,在校小学生34929人;27所普通中学,其中:8所省级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1所国家示范高中,3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苏州市重点高中,在校中学生39676人,其中:初中学生26203人,高中学生13473人;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发展,职业教育在校学生8044人、成人教育在校学生125485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至年底,全区各类学校共拥有电脑室138个,电脑9414台,建成网络教室188个,多媒体教室700个,有52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内先后组织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吴中之春——多彩的家园”、中国歌舞团“秘境之旅”和朝鲜万寿台艺术团歌舞晚会等多场专业文艺演出,举办了12场次以国庆广场文艺晚会为龙头的城乡联动的广场文艺活动,同时加强了城乡文化、对外文化的交流,还积极参加苏州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并均有上佳表现。文艺新作成绩喜人,其中区评弹团的中篇弹词《香山侍郎》在江苏省第四届曲艺节上,一举夺得优秀节目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等多项大奖;区文联的《太湖风光》摄影集获省外宣品二等奖、市一等奖;《水乡甪直》画册获苏州市外宣品画册类一等奖。年末全区拥有文艺表演团体2个,全年演出达2595场次;文化馆、站14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外借图书达6.6万册;影剧院4家,电影放映队7个,全年放映电影4212场次。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带桥、保圣寺天王殿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荫堂等三处抢修工程陆续完成,基本实现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没有较大险情的目标。我区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区),甪直镇入选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3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至2003年末,全区拥有各级文物单位9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1处;文物藏品达5128件,其中一级品52件。 卫生事业 卫生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团结一心,依靠科学,取得了预防“非典”的重大胜利,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提高。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得到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大病风险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年内新建成“江苏省卫生村”9个,全区“省卫生村”增至52个。新增“三清”达标村89个,新增改水受益人口2.6万人,无害化卫生户厕1.4万户,河道保洁得到长效管理。至2003年末全区参加大病风险基金的农民达34.26万人,参加率超过93%,年内结报1887人。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19所;卫生技术人员1903人,其中医生875人,护师、护士624人;病床1271张。 体育事业 体育不断发展,深入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木渎镇全民健身工程成为全国样板工程,年内成功举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在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上取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四、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3年,全区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亿元,增长7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6亿元,增长281.9%;房地产开发完成10.0亿元,增长15.8%;农村投资完成52.6亿元,增长59.9%;城镇投资7.7亿元,增长188.6%。投资结构明显地呈如下特点:一是三资、私营企业是投资的重要主体,分别完成投资25.1亿元、32.8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分别达25.0%和45.7%;二是投资比较集中于工业,工业性投资完成额达55.1亿元,占总投资的54.8%;三是第三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42.7亿元,增幅达104.3%;四是投资区域比较集中,开发区、甪直、长桥、胥口、木渎等五镇区完成的投资占全区总投资的72%;五是投资效益有所提高,新增固定资产87.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2%,较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载体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的思路,全面推进城南工业带和环太湖旅游经济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大招商、大发展的态势。全年完成载体建设投入33亿元,增长94%。 城南工业带中心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建设发展模式,100平方公里中心开发区完成总体规划方案论证,各项建设全面启动。全年投入建设资金2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横泾大道、龙翔路、苏旺路等道路60多公里,中心区主骨架道路基本环通;完成河东、东吴、旺山工业园等工业用地及西塘河等商业地块的填土平整工程,提供工业用地2万亩左右;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开,越溪城市副中心奠基开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