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在努力克服“非典”负面影响的同时,全区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内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 2003年,全区经济在克服SARS影响的同时,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发展速度再创建区来最高水平。据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5亿元,较上年增长2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增长28.0%;第三产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125元,较上年增加5712元。2003年全区完成财政收入25.3亿元,增长41.2%。其中:中央级收入11.7亿元,增长26.2%;地方级收入13.6亿元,增长57.3%。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达1.9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加强农业科技指导、信息引导和市场疏导,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8亿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5.98亿元,林业产值0.33亿元,牧业产值1.82亿元,渔业产值6.45亿元。农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由上年的3:7调整为1.6:8.4,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7%。 农业招商成果显著。全年引进农业项目44个,增资项目3个,总投资近13.8亿元,同比增长37.8%,其中外资项目20个,合同外资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8%,注册外资7944万美元,增长61.7%,到帐外资5093万美元,增长67.5%。 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制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0多项,全年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2只,18只通过省级认定,全区累计通过国家和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9只,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3个,以AA级为主的绿色食品5只。吴中区被列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示范区。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走好品牌之路,鼓励企业注册商标33只,组织申报各级名牌产品44只,目前,已认定市级名牌产品14只,区名牌产品20只。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结合苗圃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完成绿化造林13450亩。太湖水域清淤14700亩,土方1800万方,实现了保护环境、节约耕地和防洪抗旱综合效应。疏浚河道274条、长度达256公里、土方量达243.5万立方米。新建改建排涝站18 座、防洪闸16 座,新建护坡挡墙 59 公里,完成东太湖大堤林渡港等6座闸站的改建。车坊东北圩等重点地区的防洪工程得到加固,西山、光福的省重点防洪工程全面完成。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5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7台,联合收割机50台。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085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折纯量)8321吨。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20.8亿元,同比增长25.9%,农村经济可分配净收入57.6亿元,增长19.7%。 工 业 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民营推动”战略,抓招商,扶民本,使工业生产持续加速,经济总量继续扩大,质量继续提高。2003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24.6亿元,增长31.0%。在工业生产不断加速的同时,产品销售亦同步上升,产销衔接日趋良好。全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10.1亿元,增长33.7%;产销率达96.6%,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94.4亿元,增长35.3%,实现利税总额38.9亿元,增长3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随着全区“民营”和“三资”工业企业规模日益状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其“助推器”作用日益明显。2003年两者创造工业总产值384.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超过90%,达90.4%,较上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同期,两者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70亿元、利税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5.8%,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3.8%和90%,分别提高8个和3.7个百分点。 新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工业发展后劲增强。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培育生物医药、电子资讯、精密机械、现代家电、新型建材等新兴支柱产业,2003年全区新型工业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例达34.7%,较上年增加4.7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4亿元,增长60.6%,占全区总量的35.6%,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8.4亿元,增长74.9%,占全区总量的47.3%。新型工业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地位和作用越发显著,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 建 筑 业 全区建筑业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生产经营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79亿元,竣工产值19.94亿元,施工面积334.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6.8万平方米,较上年分别增长115.3%、73.7%、44.6%、51.1%。 交通运输业 交通建设继续加快,公路、航道网络不断强化,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003年全区实现交通运输业增加值7.4亿元,较上年增长15.8%。2003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331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282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33公里,拥有机动运输车19122辆,其中:汽车19054辆。交通系统全年完成客运量666.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7460万人公里;货运量17.9万吨,货物周转量3060万吨公里。 国内贸易业 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市场消费一度受冻,但下半年,随“非典”疫情的远去和新的消费热点的涌现,市场消费迅速回暖。据统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6亿元,增长14.6%,餐饮业7.3亿元,增长15.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连锁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凸现,成为最显成长性、最具活力的市场经营业态。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区各类市场达62个,全年成交额31.8亿元,增长11.5%,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6.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