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1 绍兴市绍兴县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6个,全年书刊发行量655万册,各级图书馆藏书量380万册。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实施广播村村响达标工程,实现全县村村建有广播室的目标,有线广播覆盖农户达到90%以上;有序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整体转换12.8万户。蓬勃开展城区群众文体活动,组织开展第五届“鉴湖之春”广场文化月、“越剧天天演”、“乐在柯桥”春节系列等活动。成功承办2009中国曲艺高峰论坛、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文化精品创作实现新突破,新编越剧《一钱太守》晋京献演并在全国巡演,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越剧《李慧娘》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中获二等奖;莲花落“二次创业”以来推出的首部单剧本电视剧《三朵兰花》完成拍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参加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王星记扇和绍兴铜雕参展,并分获博览会最高荣誉“指定特展项目”奖和铜奖;完成了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和舜王庙扩展工程,并重新对外开放。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实有床位292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820张;卫生技术人员3832人,其中医生1696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41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4人。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中心医院发展态势良好,县中医院迁建柯桥城区并试运行,第二医院平水分院、中心医院滨海分院顺利推进,组建县妇女儿童医院,出台惠民医院医疗优惠政策。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新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9家,全县社区卫生服务站数已达182家,规范化村卫生室176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为174.7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1.14亿元,人口受益率5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爱国卫生工作全面推进,通过首批省级卫生强县创建验收和国家卫生县城复评。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县体育中心建设,顺利完成相关拆迁工作。全县拥有标准体育场馆数15个。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共获世界级金牌1枚、亚洲级金牌3枚、国家级金牌9枚(其中在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3金1银,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省级金牌51枚、市级金牌102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承办第十届全国公开水域游泳公开赛。

十一、环境保护

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全年SO2和COD排放量同比削减4%和3.2%;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75%;82家企业建成污水预处理,77家建成中水回用设施,处理能力分别达到47万吨/日和25万吨/日;淘汰县域内全部手烧锅炉,热网范围内的企业实行集中供热,拆除40台408蒸吨蒸汽小锅炉,永庆、永科2家热电企业已全面关停。县域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327天,优良率为89.6%。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8个,省级生态镇15个,实现全覆盖。另有市级生态村52个,17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家企业成为省级绿色企业、25家企业成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滨海工业区成功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并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印染示范基地;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绍兴县片通过省预验收。

十二、城乡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按照“好快稳省”原则推进征地工作、“城中村”拆迁改造和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完成房屋拆迁135.36万平方米。全面开展违法违章建筑的整治,拆除违法违章建筑27.5万平方米。深化城市管理,顺利通过“数字城管”国家试点城市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试点城市。扎实开展市容环境和卫生整治工作,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9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5.37万吨。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2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25平方米。

按照“三集一化”要求,进一步推进“三集中”工程,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7家,全县土地流转率达50.6%。规范农民建房管理,加强农民公寓建设,新启动12个村的农民公寓建设。以清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为重点,改善社区公共环境为目标,不断深化村庄环境建设,全面开展对公路沿线堆积物和垃圾物的清理,列入省年度整治计划的69个村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1.7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45万人,女性人口36.3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4%和50.6%。出生人口4937人,出生率为6.88%。,死亡人口4672人,死亡率为6.51%。,全年净增人口265人,按户籍登记计算的自然增长率为0.37%。,比上年提高0.65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暂住人口69.42万人,增长20.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96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82元,增长9.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9.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2%和37.3%。

多措并举稳定并促进就业。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重点帮扶被征地农民中的“4050”人员、低保家庭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305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6%;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鉴定9653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117人。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出台系列政策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县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全县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4.09万人,当年新增2.3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23.18万人,当年新增1.0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6.39万人,当年新增2.8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2.52万人,当年新增2.29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全面落实,全年支付基本养老、工伤、基本医疗、生育、失业保险待遇分别为28891万元、2223万元、16289万元、1594万元和590万元。全县纳入“6+1”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人群达48.89万人,16.02万名城乡老年居民享受到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或补贴待遇。建立实施长寿老人补贴制度,为1.65万名符合条件的80周岁及以上的长寿老人发放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