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旅顺口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房地产开发:全年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66719万元,完成投资57334万元,完工率为85.9%,比上年增长27.1%。商品房施工面积65.6万平方米,增长17.1%,其中,新开工面积46.9万平方米,增长125.5%;商品房竣工面积9.2万平方米,下降69.4%;商品房销售面积35.8万平方米,增长146.9%。住宅施工面积59.6万平方米,增长46.8%;住宅竣工面积8.9万平方米,下降44.0%;住宅销售面积32.6万平方米,增长173.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7976万元,增长163.2%,其中,住宅销售额67295万元,增长256.4%。个人消费明显升温,全年商品房个人销售额77976万元,增长169.0%;外地购房者比例不断攀升,占购房者总数达20%,涉及北京、上海等16个省、市、自治区。商品房空置情况进一步好转,截止年末,全区商品房空置面积10.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6万平方米,下降37.0%。 三、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现价)278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种植业产值35077万元,增长20.7%;林业产值1914万元,增长3.5%;牧业产值45743万元,增长13.4%;渔业产值187028万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764万元,增长8.6倍。 种植业:年末耕地面积4980公顷,同比下降2.8%,其中,基建占地188公顷,占减少耕地面积的65.7%;农作物播种面积11.5万亩,下降3.4%,其中,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9万亩,均与上年基本持平;继续加大绿色菜、优质果、鲜切花、西甜瓜四大优势产品调整力度,加强绿色蔬菜产业集群工程建设,兴建5处绿色菜生产基地、2处绿色菜物流中心、3处绿色菜加工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63项;新发展保护地1600亩,发展百亩保护地小区10处;新增大樱桃1.4万亩,发展花卉面积2000亩;无公害产地认定8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农产品产量继续丰收,粮食总产量28276吨,增长2.5%,单产390公斤,同比净增8公斤,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单产分别达到381公斤和429公斤;蔬菜总产量143343吨,基本保持稳定;水果总产量31517吨,增长11.8%,其中,大樱桃产量1322吨,增长50.4%。 林业:启动绿化村16个,完成15个,植树103万株;完成绿化通道和绿色屏障24.6公里,河流绿化11条,围绿工程22个,海防林植树7万株;完成封山育林4万亩,育苗面积6500亩,育苗129.5万株;参加义务植树7万余人次,植树320余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9.8%。 牧业: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禽流感、W病、猪瘟等免疫率达100%。生猪饲养量13.6万头,比上年增长7.9%;肉鸡饲养量333万只,蛋鸡存栏327万只,分别下降20.1%和增长7.2%;奶牛存栏3880头,增长19.1%,羊存栏11003只,下降20.3%。主要牧业产品产量保持稳定,肉类总产量1.44万吨,下降12.2%,其中,猪肉产量0.67万吨,增长17.5%;奶类总产量1.55万吨,增长13.1%;禽蛋总产量4.09万吨,增长13.9%。 渔业:年末拥有渔业船舶2279艘,比上年减少82艘,总功率6.3万千瓦,增长14.5%,其中,机动渔船2210艘,增加48艘;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8.1万吨,增长0.6%。增加工厂化养殖面积3.8万平方米,水产加工企业达到107个,年加工能力23.6万吨,同比增长68.6%;目前拥有育苗室61个,投放海水鱼苗220万尾,贝类育苗6400万粒,海参19550万头。董砣国家中心渔港主体工程竣工,龙王塘国家一级渔港建设进展顺利。 农村从业:全区乡村劳动力资源73325人,比上年增加4804人。从业人员66201人,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25949人,第二产业23521人,第三产业16731人,从业比例为39.2%:35.5%:25.3%;从业人员中,男性、女性比例分别为53.8%和46.2%。 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产销协会建设力度,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产销合作组织分别发展到10家、14个和20个。形成韩伟集团、小牛倌、海宴堂等一批国家、省、市龙头企业,打造出咯咯达、海龙涎、绿晨、东北山等30个农产品品牌,建成蔬菜、水果、花卉、肉鸡等10余条产业链;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近2万户,进入产业链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占农产品总产量的70%;在蔬菜、水果和畜牧业生产上推行了124项国家标准,制定32项地方标准,其中,韩伟集团制定的蛋品标准和绿晨公司制定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被确定为国家和大连市同类产品生产标准。 农业机械化: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24.20万千瓦,比上年增加0.49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大中型机引农具256台、558台,分别增加30台和67台;拥有联合收割机34台,减少3台;拥有农用载重汽车1947辆,与上年持平;拖拉机作业量385.2万标准亩,同比增长6.4%,其中,农业作业量316.1万标准亩,增长11.3%;机翻地6.9万亩,机耙地5.8万亩,机压地5.3万亩;跨区机收小麦0.9万亩,我区荣获全国农机跨地区作业先进单位。 农田水利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新增蓄水能力60万立方米;完成25公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汛期的安全;投资4500万元,实施3处人畜饮水工程改造,解决和改善1.3万户、3.7万人的饮水困难;农建工作顺利通过省“大禹杯”竞赛检查评比。 四、工业 初步核算,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36.4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亿元,增长19.9%,增幅加快9.2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幅达31.9%。 工业生产:现价工业总产值完成106.1亿元,增长16.0%,快于同期增速2.8个百分点,其中,个体和私营工业增长18.8%,高于全区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6831万千瓦,增长17.6%。规模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整体工业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效益和速度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统计快报显示,2005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36.0亿元,增长18.7%,占总体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3.2%上升到33.9%,其中,股份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增速均超30%;产品销售收入34.6亿元,增长18.9%;亏损企业24家,同比减少4家,下降14.3%,产成品存货2.31亿元,下降1.6%;利税总额3.06亿元,增长14.9%;人均劳动生产率5.1万元,增长13.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86,下降3.33个百分点;今冈船务、亚明汽配、帝国屏蔽电泵等5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超亿元,比上年增加1家,4家企业进入全市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产销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6.8%,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企业90.9%,集体企业95.7%,股份合作企业96.7%,股份制企业95.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99.1%,其他经济93.7%;按产业类型划分,轻工业98.9%,重工业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