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南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国计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900万元建成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投资1000多万元完善了城市污水处理截污管网,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投资550万元,建设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110KV澜河变电站改造工程、110KV安澜线改造工程和2010年配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投资3975万元完成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2宗,投资1.9亿元完成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5宗。建设保障房160多套,改善了低收入者的住房条件。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2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7.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1%;其中住宅25.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4%。商品房空置面积0.1万平方米,下降92.7%。商品房销售额5.37亿元,同比增长23.7%。 全年园林绿化面积154.1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62.71公顷,均比上年增长3.4%和3.1%。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5.3%,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城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17.97公里,增加29.36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1113.59公里,增加8.34公里。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及购买能力的增强,汽车、摩托车数量不断增加。全市新增民用汽车1176辆,新增摩托车2587辆。 电信和邮政业务有序经营。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38亿元,其中电信企业业务总量1.18亿元,增长6.3%。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交换机总量12.3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95万户。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984万元,发送函件48万件,增长26.3%,订阅和销售各种报纸229.65万份,增长18.4%。全市移动通信业务进一步发展,移动电话业务增加,移动通讯质量提高。全年移动电话用户18.83万户,增长23.2%;网络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末,全市使用互联网用户达到1.63万户,增长20.7%。小灵通用户达2.74万户,同比增长0.4%。 全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各类局域网建设不断健全,政府部门(单位)政务信息公开网站进一步完善,南雄远程教育网、文联网、南雄旅游网和纪检监察网浏览人数不断增加,南雄连心楼论坛使全市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政互动。部门(单位)网络化办公条件日益成熟,初步实现了网络收发通知和文件,确保了政令畅通。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健全,政风行风建设成效显着,机关作风切实转变,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加快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政务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我市以打造珠玑巷文化品牌为主线,不断完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加大旅游开发和宣传力度,扩大了南雄旅游品牌影响,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的经费支持,确保了受到自然灾害受损的千年古榕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全市三星级酒店3家,客房总数达到320间,为我市的旅游和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09.29万人次,同比增长41%;旅游总收入达到6.95亿元,同比增长55.5%。 六、贸易和外经 商贸市场繁荣兴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拉动了内需,商贸流通和城乡市场交易持续繁荣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45亿元,增长18.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08亿元,增长19.9%。分行业看,批发业总额5087万元,增长30.8%;零售业总额21.25亿元,增长18.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7亿元,增长18.4%。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通过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活动,拉动居民消费,家庭的电器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液晶电视、手机、空调等消费热点进一步显现。私人购车、二次购房等已成为广大居民的投资置业首选。 我市充分发挥“中央苏区县”和“省级产业转移园”的金字招牌作用,围绕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通过产业招商、委托招商、行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及到珠江三角洲举办推介会等形式,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突破,达到了预期效果。全年共签约项目39个,合同资金1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产业园完善了信息互动平台、应急救援中心、基地警务室等;进入园区的企业试投产的21家,在建、筹建的企业77家。园区第二期已经完成2200多亩的征地任务,园区总体规划、土石方工程图、施工蓝图已出版,控制性规划设计已完成,安全条件论证、安全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紧张进行。申报广东省产业集聚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循环经济园区工作获得省人民政府认定,并获得2500万元省、市(县)共建循环经济基地资金。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2003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6.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稳定。积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确保金融运行态势平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6.63亿元,同比年初增加8.24亿元,增长了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4.97亿元,同比年初增加5.94亿元,增长15.2%。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94亿元,同比年初增加3.3亿元,增长28.4%,其中短期贷款下降21.4%,中长期贷款增长56.4%。 财政工作取得新成绩。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灵活运用财政杠杆,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强财税征管、财税协调工作,开展了全市性税源调查摸底工作,积极拓展税源,组建了城投公司、房地产一体化管理中心,盘活存量土地和加强房地产税费的征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规范非税收入征缴;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把保基本运转、保民生纾困、保重点工程、保社会稳定摆在首位,有效提高资金运作,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税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24.9%;国税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3.6%。全年财政总收入达9.35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25.1%;财政累计支出8.73亿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