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南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年,我市政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继续实施机关事业单位生活补贴政策,年内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86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94亿元,同比增长11.9%,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6608元,同比增长6.6%。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945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9%。 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886元,同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1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实施城市和农村“清洁工程”,扎实开展了城市“脏、乱、差”的整治工作,市容市貌进一步好转;乡村“清洁美”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新能源示范村建设、“万村绿”示范点建设顺利完成。大力推进城市亮化工程,努力搞好城市绿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3.8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和100%。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8平方米。安置房、廉租房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经济适用房正在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在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为核心,由门诊大额医疗补助、大额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定点医院、定点药店满足了群众的基本需要。 2010年,全市安置就业人数5004人,向外输出劳务人员5489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4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3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8万人,社保金收缴率达98%,基金运行平衡;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到100%,医疗金报销总额5329.8万元。逐步解决和落实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的养老医疗保障问题。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加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落实到位,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继续完善城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1.52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实行低保动态管理,成功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2000多人;扶贫开发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强力推进,使广大农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年末全市拥有敬老院19间,供养人数1350人;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8个。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26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871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1350人。各种捐款57.9万元。设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24个。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我市继续严格土地管理,抓好土地市场管理,土地招拍收入近2亿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未发生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征地3100亩,用地报批1591亩,保障了企业和重点项目用地;利用园地山坡开垦耕地4532亩,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土地储备。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严厉打击土地和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查处违法用地127宗,实施强拆4宗,拆除面积2000多平方米;基本清除全市范围内的违法开采稀土矿点;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工作,规划面积1.045万亩,完成改造项目5个,改造面积26亩;“空心村”改造复耕复绿1284亩,节约了用地面积。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全市林改工作覆盖林业用地239万亩,林地所有权证、林地使用权证发证率分别达到95%和80%。,调处山林纠纷1015宗,较好地维护了林农利益。积极抓好林业生态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考核验收。市区的园林绿地面积为154.1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108.5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62.71公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0.5%和3.4%。 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成效显着,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通过努力,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省环保局批准,成为粤北首个化工基地;投资900万元新建了基地污水处理厂,正进入运行调试阶段。投资1000多万元,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截污管网,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措施到位,检查排污企业169家次,关闭非法小型造纸厂3家,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重点抓好珠玑纸业、水泥厂、棉土窝矿等企业的排污监察,加强水源保护区水质检查,确保饮用水安全。全年废水排放总量893.2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25.64万吨,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67.57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77785万标立方米,下降1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6.06%,提高1.44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84.02%,提高7.96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73.8万元,污水处理厂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环境质量,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6%,提高1.7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得到加强。 全年降雨量1694.4毫米,比上年增加556.5毫米,全年平均气温20.1摄氏度,比上年下降0.5摄氏度。全年总用水量440.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其中,生活用水328.36万立方米,增长1.3%;工业和商业用水111.74万立方米,增长7.4%。 全市有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42平方公里。国家级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稳步推进。 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已经顺利通过了省和韶关市的检查验收。大力推进市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阳光工程”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纪律教育月等活动,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指导思想,重点抓好“源头预防、事前解决、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提升能力”等关键环节,加快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步伐,建立市、镇(市直单位)、村三级联网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推进“网络问政”工作,积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重大节日和重要政治敏感时期零进京上访、零到省集体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三无”目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组织开展“粤安10”、“创平安、迎亚运”行动,有效遏制了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刑事发案同比下降4.5%。扎实开展多项火灾隐患专项整治,优化社会消防安全环境。两年一度的粮食安全考核工作通过了韶关市政府的考核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