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宁阳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06 泰安市宁阳县统计局

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在全县统计的39种产品产量中,有26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占66.7%,其中小麦粉、机制纸、化学农药、发电量等增幅超过30%。

“双十”企业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全年“双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6亿元,利润19.1亿元,税金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37.7%、35.6%,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38%、40.4%、33%。其中华宁集团、海力集团、金阳矿业集团、恒信焦化集团、华兴纺织集团、塔高公司、天和纸业、华阳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华宁矿业集团、金阳矿业集团实现税金均超过1亿元。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2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0.8%,资质建筑企业发展到3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6亿元、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18.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全年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增长24.3%,其中城镇、房地产、农村投资分别为141.1亿元、5.8亿元和50.1亿元,分别增长25.59%、26.15%和20.59%。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6亿元、132.4亿元和53.9亿元,分别增长19.55%、23.62%和26.99%,第三产业投资比例达到27.4%,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间投资更具活力。全县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经济项目达140项,其中民间投资过亿元项目达30个,完成民间资金投入27.6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40%、150%和138%。

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8亿元,增长26.2%,商品房屋施工面积53.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21.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44.9%。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1亿元,同比增长17.6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4.6亿元、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6亿元、增长11.3%,市场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经营单位数达到308家,比上年增加61家。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县级市场和县以下农村市场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5亿元和51.7亿元。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增速高于县级市场0.7个百分点。

对外经贸水平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省口径)1043万美元、增长55.9%;外贸进出口总额6507万美元、增长23.9%,其中出口总额6083万美元、增长31.1%。新增进出口获权企业15家,总计达到90家。国际市场涉及南北美洲、欧洲、非洲、东南亚、韩国、日本、香港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亮点突出,强力推进外派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劳务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积极拓展高技术含量和高收入工种行业,外派劳务层次得到提升。

六交通、邮政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2011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31.1公里,其中国道32公里,省道116.8公里,县道272公里,乡道193.8公里,村道916.5公里。全县营业性运输车辆拥有量(交通局口径)11543辆,其中客运车辆347辆,8093客位;货运车辆11196辆,34082吨位。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135.5万元、增长12.3%,电信业务总量9999.21万元、增长21.49%。年末固定电话户数9.85万户,宽带上网用户8.2万户,两者合计增长5.1%;移动电话55.2万户,增长13.1%。

旅游产业蓄势突破。2011年,全县旅游总人数为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亿元,约占全县GDP的4%。围绕培植“山”、“水”特色旅游板块,神童山风景区、禹王古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强力推进,中华孔子文化城顺利启动,鹤山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列入省水利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成功举办山东宁阳梨花节,中华宁阳大枣文化节、蟋蟀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税收支增长明显。全县实现国地税收入14.26亿元、增长25.80%,其中国税、地税收入分别达到8.20亿元和6.06亿元,分别增长19.25%和35.89%。全县实现境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其中税收收入13.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4.5%。地方税收收入达到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1.47%,创历史新高。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四大主体税种完成地方级4.7亿元,增长28.8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7.58%,位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重点财政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农业、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7.17%。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亿元,其中单位存款27.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84.8亿元、同比增加13.7亿元,占全部新增额的85.6%。各项贷款余额63.4亿元、同比增加1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9.7亿元、增加1.5亿元,中长期贷款19亿元、增加7.2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6192.5万元,增长0.3%,其中财险收入是2792.5万元,下降0.35%、寿险收入13400万元,增长1.52%。全年保费支出8114万元,增长19.8%,其中财险支出1604.1万元,下降17.17%、寿险支出6510万元,增长35.34%。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1所,其中幼儿园37所(不含小学附设园64所,),小学76所(不含19处教学点),初中1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普通高中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2所。省级实验园、省级示范园24所,市级规范化幼儿园45所;全县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74.7%。总在校学生106620人,其中幼儿园17047人,小学50661人,初中22341人,普通高中7484人,职业教育8957人(含宁阳卫校303人),特殊教育130人。学前1年、3年入园率分别达到100%、95.6%。小学招生7235人,毕业7888人,入学率、在校生年巩固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达到100%;初中招生7889人,毕业4886人,在校生年巩固率99.21%,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3%;“三残”儿童总体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普通高中招生2795人,毕业3456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534人(含农民工),安置毕业生3597人,安置率95%。高中段入学率95.5%。乡镇成教中心培训青壮年劳动力63305人次,推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895人次。专任教师6747人,其中幼儿园322人(不含代课教师),小学3591人,初中1730人,普通高中977人,职业学校399人(含宁阳卫校),特殊教育学校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