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宁阳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4-06 泰安市宁阳县统计局

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发展。2011年,全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23亿元,比上年增长42.6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8.84%,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省以上名牌产品达到21个,“正喜”牌轮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功争取省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并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华兴海斯摩尔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高。全年申请专利602件,其中发明专利225件;授权专利142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0多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8项。全年对上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市级8家,院士工作站达到2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全县拥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院各1处,艺术表演场馆1个,全市首份县域手机报《宁阳手机报》开通发行,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十个一”特色工作运转良好。即“一报”,即《枣花》;“一刊”,即《当代小说》;“一演艺队伍”,即泰阳高歌艺术团;“一书画院团”,即泰阳书画院;“一系列协会组织”,其中包括读书人协会、蟋蟀文化协会以及民间艺术家协会;“一艺术培训机构”,即艺术考级培训中心;“一世界申遗项目”,即元代堽城坝遗址;“一政府奖励基金”,即政府文艺奖;“一工作推进评价体系”,即文化强乡镇评选工作;“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即在文广新局成立后,主办或承办的一系列文娱活动。2011年“四级惠民大舞台”文化工程实施以来,共为基层群众演出100多场次,受惠群众达到30多万人,发现和培养文化骨干人才400余人,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20多次,以赛代训形式锻炼文艺骨干600余人次。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处,其中县直院、所、中心6处,医疗集团1处,新农合医疗管理办公室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乡镇卫生院11处,矿医院1处。设乡镇防保站13处,农村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55个,村级卫生所49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2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66人,其中执业医师723人,执业助理医师258人,注册护士985人。全县配备万元以上大中型医疗设备977件,开放床位3312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巩固提高。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3.31万人,农民参合率达到100%,参合农民受益人次357.61万,报销金额13912.83万元,基金使用率达到87.01%,大病患者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保大病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预防保健工作扎实有效。一类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全县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5%、98.4%。

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我县体育代表团在泰安市第十八届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宁阳县“扳倒井”杯钓鱼大赛,首届“农家乐”趣味运动会,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暨宁阳县“交通杯”老年人门球赛等,获得“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新建体育示范村33个,开展国民体质监测3000人次;发展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00名。体育产业发展壮大,以发行体育彩票为龙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年体彩销售额达到3108万元,筹集体彩公益金180万元,有效支持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十城乡建设、环保和安全生产

城乡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2011年我县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89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7.24平方米。城区绿地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新栽植各类苗木92万余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绿化覆盖率达到45.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12平方米。投资887万元对路灯进行路灯节能改造,共计改造3907盏,新建455盏,亮灯率保持在99%以上。2011年全县农房危房改造2116户。全县村镇开工建设的整村改造项目59个,其中农房集中建设完成10207户,投资金额约69419.22万元;危房改造完成3634户,投资金额约29416.3万元。乡镇道路建设长度约达35.81多公里,道路照明灯安装275盏,绿化面积约180公顷,排水管道建设长度约5.59公里,供水管道建设长度约20.87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3652.19万元。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工作完成压缩站9处,中转站195处。

公共事业管理力度逐步加强。完成城市供水量42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92%,污水处理量1121万立方米,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8.06公里/平方公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共计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25万吨,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受益市民近1.5万户。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年通过环保审批建设项目121个,其中省批项目1个、市批项目19个、县批项目101个,现已通过环保验收的项目19个。今年利用财政省管县的优势,联合县财政局积极对上争取,成功列入全省20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范围,是4个进入范围的财政省管县之一,意味着我县今后3年将获得中央和省级的专项整治资金,确保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高效运行。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县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建成绿色社区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5个;建成绿色学校17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3个。全县森林面积2.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6.7%,提高1.9个百分点。我县被市政府评为“十一五”节能突出贡献单位。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4起,同比下降12.94%;死亡人数28人,下降2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56万元,同比下降45.06%。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总户数25万户,户籍总人口8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29‰,死亡率5.93‰,人口自然增长率7.36‰。

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56元,比上年增长22.3%,增速创历史最高。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为4317元和3457元,分别增长19.5%和21.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93元,增长21.7%,其中,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为1697元、263元、878元和331元,分别增长26.3%、31.1%、21.9%、2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