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南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5-02 韶关市南雄市统计局

旧城区改造和住宅小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公开交易995亩,成交金额4.45亿元,其中水西小岛项目成交价3.19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个,投资1亿多元,面积12万多平方米。水西小岛大福国际名城项目已开工建设。如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建成32套经济适用房和3套廉租房,100套廉租房已开工建设,196套危旧房改造、72套公租房建设任务已经落实。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界址、珠玑、邓坊等镇集市建设正在加快进行。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13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8.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其中住宅26.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商品房空置面积0.1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7.85亿元,同比增长46.2%。

全年园林绿化面积154.8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63.36公顷,均比上年增长0.4%。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8.9%。

城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91.916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里程1275.584公里。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及道路交通的改善,机动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全市新增民用汽车1061辆,新增摩托车2011辆。

电信和邮政业务有序经营。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87亿元,同比增长35.5%;其中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64亿元,增长39.0%。全市年末拥有固定电话交换机总量12.69万门,同比增长2.8%。固定电话用户6.44万户,同比下降7.4%。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2239万元,同比增长12.9%。发送函件77万件,增长60.4%,订阅和销售各种报纸217.81万份,下降5.1%。全市移动通信业务进一步发展,移动电话业务增加,移动通讯质量提高。全年移动电话用户14.14万户,增长2.8%;网络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末,全市使用互联网用户达到2万户,增长25.8%。小灵通用户达2.91万户,同比增长6.2%。

全市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完善了韶关民声网、南雄“连心楼”等网络问政平台办理机制,实行矛盾纠纷案件网上受理、审签、分流、督办、结案和统计工作流程一体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部门(单位)网络化办公条件日益成熟,初步实现了网络收发通知和文件,确保了政令畅通。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健全,政风行风建设成效显着,机关作风切实转变,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加快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政务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持续发展。以打造“粤赣边际旅游休闲度假优选地”和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目标,加快了珠玑古巷、梅岭景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积极编制《南雄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南雄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推进龙华山国际星级温泉休闲度假中心、珠玑旅游大道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住宿、餐饮、零售等配套产业,并以举办第七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南雄分会场为契机,开展了“2011年广东南雄珠玑姓氏文化节、梅岭梅花节暨首届旅游农土特产品博览会”等特色活动,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大珠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功举办了“2011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南雄分会场”活动。

全市三星级酒店4家,客房总数达到359间,为我市的旅游和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全年接待游客134.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分别增长22.8%和31%。

六、贸易和外经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继续实施,有效地拉动了内需,商贸流通和城乡市场交易持续繁荣兴旺。城乡居民对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的购买力不断增强,餐饮、娱乐、中介、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1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36亿元,增长15.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05亿元,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业总额0.59亿元,增长16.2%;零售业总额24.59亿元,增长15.6%;住宿业营业额0.13亿元,增长15.0%;餐饮业营业额3.1亿元,增长16.5%。

我市充分发挥“中央苏区县”和“省级产业转移园”的金字招牌作用,围绕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通过“以商招商、以商带商、以商促商”等形式,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突破,达到了预期效果。全年签订投资项目19个,合同金额41.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50万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成功引进投资6.6亿元的康绿宝(南雄)科技园、中山大桥化工和广州阳普医疗等一批优质企业,储备了60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

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外贸出口达2580万美元,同比增长28.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稳定。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确保金融运行态势平稳,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6.03亿元,同比年初增加9.41亿元,增长了16.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26亿元,同比年初增加6.29亿元,增长14.0%。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8.74亿元,同比年初增加3.79亿元,增长25.4%,其中短期贷款3.95亿元,同比年初增加0.65亿元,增长19.8%;中长期贷款14.79亿元,同比年初增加3.14亿元,增长27.0%。雄健担保有限公司为55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5亿元,拓宽了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财政工作取得新成绩。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灵活运用财政杠杆,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强财税征管、财税协调工作,积极拓展税源,强化支出管理,落实惠民政策。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规范非税收入征缴;严格执行财政预算,不断增强财政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中的作用,有效提高资金运作,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税税收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1.0%;国税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3.22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0亿元,同比增长20.2%;财政累计支出12.61亿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准入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我市保险事业稳步推进,中保、人寿、平安、新华、太平洋等保险公司业务日趋成熟。全年保费收入8257万元,同比增长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74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683万元。支付各项赔款给付227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款878万元,下降23.0%;人身险赔付1394万元,增长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