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南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雄市统计局 (2012.3.15) 2011年,南雄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和韶关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加快转型升级、围绕建设幸福南雄的奋斗目标,认真实施生态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政治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5.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23.75亿元,增长3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5%;第三产业增加值31.64亿元,增长1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1.5:4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6%,金融业增长4.1%,房地产业增长4.7%。民营经济增加值53.33亿元,增长15.0%。 价格指数继续走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高于上年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5%,高于上年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2%,高于上年2.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价格指数为103.9%,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4%,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16.2%,高于上年6.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5200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8%以内。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增长26.7%(可比口径);其中税收收入2.39亿元,增长12.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财政自给率低;园区经济效益仍未突出显现,落户的大项目、大企业仍然较少,缺乏能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的龙头企业,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重点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乏力。工业项目规模偏小,缺少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大项目支撑;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相对滞后。对比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和民生投入仍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等面临较大压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 二、农业 2011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始终把“三农”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抓改革、促统筹”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以强农惠农为根本目的、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农村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3.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种植业产值20.28亿元,林业产值2.23亿元,牧业产值9.36亿元,渔业产值1.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2.0%、5.9%、5.0%和6.0%。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9.92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南雄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围绕特色农业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促进我市特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成立了1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了7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百顺镇种植罗汉果800多亩,种植农户80多户,平均亩产值7000多元,总产值560万元;江头镇和珠玑镇发展种植金银花二千多亩;以界址、乌迳、南亩、坪田等镇为主产区,种植朝天椒1万亩;以南雄永骏食品厂为依托,在非烟区种植甜玉米14075亩;以南雄市惠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种植紫罗兰番薯3万多亩;特别是金友集团投资8000万元,兴建粮食仓储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被省经信委评为“广东省优势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标志着我市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的步伐。 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发放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561万元,较好地体现了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地位,发放良种补贴资金577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262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资金141万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31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扶贫“双到”投入资金1.36亿元,接近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粮食生产稳定。2011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54.61万亩,粮食综合平均单产407.2公斤;粮食总产量22.24万吨,比上年增加0.72万吨,增长3.3%。国家和省级“产粮大县”地位进一步巩固。 烟叶产业进一步壮大。我市以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推广黄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稳定黄烟种植面积,提高烟叶单产和质量,确保了增产增收。2011年,黄烟生产稳定。全市黄烟种植面积14.82万亩,完成烟叶收购31.98万担,收购金额达2.89亿元,同比增长24%,为我市提供了6363万元的财政收入。 畜牧业发展稳定。2011年,我市畜牧业在中央调控政策的有力拉动下,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生产整体保持了发展稳定的态势。全市肉类总产量达3.87万吨,同比增长6.9%;禽蛋产量0.29万吨,同比增长3.6%。以华农温氏畜牧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生猪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年末生猪存栏为23.15万头,同比增长3.6%;家禽存栏为130.6万只,同比增长6.8%;全年生猪出栏为39.97万头,同比增长9.9%;家禽出栏为596.02万只,同比增长5.3%。畜牧业产值达9.36亿元,同比增长5.9%。 水果产量增加,渔业生产持续平稳。我市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水果生产。近几年来,早熟李、三华李、南丰蜜桔、红梅粟、杨梅等水果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枇杷、桃、柑桔的面积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年末实有水果种植面积达4.04万亩,水果总产量1.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和16.7%。水产品总产量达1.43万吨,同比增长3.6%。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完成造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4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并被评为优秀等级。孔江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当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098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067公顷次,四旁(零星)植树40万株,更新造林1246公顷,木材采伐量为3.54万立方米,毛竹砍伐162.38万根。全年完成林业产值2.2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