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南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5-02 韶关市南雄市统计局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我市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科技成果的转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步,科技队伍稳定,科学技术得到重视和应用,科技贡献率提高。全年举办科技交流会8次,交流会参加人数90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8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1260人次;30篇科技论文获奖,22个科技项目攻关,全年专利申请86件。科技创新工作卓有成效,向省成功申报科技项目11个,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教育事业上新台阶。2011年,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大优质教育工作力度,教育强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

稳妥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普九”工作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数(含幼儿园)109所,其中小学45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幼儿园44所。投资4193万元,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50个“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南雄中学、市一中恢复初中办学,水口、澜河、帽子峰等镇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验收。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和充实,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喜人成绩。全市基础教育专任教师448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506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重为33.6%,专科学历人数为2139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比重为47.7%。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全市高中毕业考入大专院校2914人,其中:本科939人,专科1975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3%、2.3%和6.8%。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我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珠影文化广场、珠玑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南雄分会场活动及梅岭梅花节暨首届旅游农土特产品博览会。认真组织实施数字电影进农村“2131”工程,积极开展送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彩纷呈。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华书店转制顺利完成,实施了广电网络改革重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完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深入。有一批群众文艺作品获得了省级奖励,“香火龙”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龙船歌》通过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论证。目前,我市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市图书馆、博物馆、瑶坑省委机关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服务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系列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和“永远跟党走”书法图片展,大型交响声乐套曲《中国之路》在南雄巡演,让革命老区的土地激荡起红色热潮。市采茶剧团、金叶、夕阳红艺术团等演出团体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全市人民献演了众多精彩节目。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参加地级市以上运动会8次,获得奖牌54块,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8.6%;全市各单位举办各类运动会51次,参加比赛人数达3.46万人。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群众健身热情高涨。完成4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积极参与了韶关市主办的“2011韶关好人”和“感动韶关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举办了“十大孝爱之星”评选活动。

行政服务和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开展了系列“履行职责,加快发展年”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并举办演讲比赛。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审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效能稳步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

创建文化强市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5万户。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工作。市图书馆藏书总量达8.19万册,同比上年增长2.5%。全市拥有名胜古迹和文物保护区26处。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开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监督进一步加强,切实加强了疾病的防控工作,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稳妥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检查,认真开展禁止使用硫磺熏制辣椒专项整治,确保了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基层综改工作顺利完成并通过省的验收。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院21间,医院病床位1100张,同比增长16.4%。医生、卫生院技术人员994人,同比上年增长8.0%,其中:医生人数365人、增长24.6%;主治医师以上人数174人,增长6.7%。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63.7万人次,婴儿死亡率0.5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91%,产妇住院分娩比例继续保持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7124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持续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47.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7万人,占总人口的81.8%;非农人口8.58万人,占总人口的18.2%;年末总户数13.51万户。全市常住人口32.06万人(省下管一级数据)。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先优惠政策,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继续保持了省一类地区管理、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荣誉称号。全市落实计生“四术”6217例,现有已婚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8.89万例,节育率为85.38%。全年出生人口(计生口径)5711人,人口出生率为11.88‰,政策生育率为95.55%,死亡率4.81‰,自然增长率为7.07‰,较好地完成了2011年的人口包干计划。

2011年,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在岗职工收入增加。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生活补贴政策,年内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63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26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9080元,同比增长10.2%。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969元,同比上年增长17.0%,按可比口径增长1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2.33%,同比下降0.8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