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8-05-03 苏州市统计局
 
创新载体加快培育。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苏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等相继落户。全年新增1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0家省级众创空空间,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1家,省级众创空间148家。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07家,孵化面积379.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6000家。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59.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2.3万人。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6.4万人,比上年增长8%。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4.6万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8人,累计达23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27人。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99人,累计达782人。专利成果质量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11.3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58万件,占比达40.3%;专利授权量5.3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6万件,占比达21.8%。年末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0件,比上年末增加7.7件。
 
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增加。新建中小学、幼儿园66所,改扩建31所,新增学位5.5万个。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97所,在校学生139.92万人,毕业生30.03万人,专任教师8.6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75万人,毕业生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7%。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89万人,毕业生1.19万人。拥有幼儿园(含民办)766所,在园幼儿33.93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苏州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文化站85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4个。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全市共有8个国家级、16个省级和5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全年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文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完成江南水乡古镇预研究和申遗文本初稿编制工作。出台《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评审首批6项濒危非遗项目,评定首批53位苏州市荣誉传承人。“心艺行——苏州非遗走出去”赴沙特参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市广济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建成使用,市第九人民医院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独墅湖医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60个,其中医院193个、卫生院93个。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6.66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61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6万人,其中医生3.03万人、注册护士3.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12.6%。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临床重点专科16个。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委3人、省医学领军人才9名、重点人才23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自然基金128项,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推进医疗资源纵向联合。全市累计建成23家医联体,覆盖137家医疗机构,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3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和增速均超过综合医院。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成健身步道315公里、多功能运动场14个、笼式球场24个。年末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站点7124个、健身步道1968公里,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3.3平方米。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体育功能进一步提升。体育市场逐步繁荣。阿里体育江苏业务中心正式落户苏州。金陵体育在创业板上市。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竞技比赛实力提升。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夺得14枚金牌、12枚银牌、18枚铜牌,金牌数占全省的32.6%,奖牌数占全省的32.8%。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87项次,其中国际洲际比赛27项次、全国比赛48项次、省级比赛12项次。
 
十一、人口和就业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0万人。全市户籍人口691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2.01‰,比上年下降0.81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81‰,比上年下降0.04个千分点。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全市新增就业17.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9249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7%。全年政府补贴培训职业技能劳动者4.3万人。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年末全市创业孵化载体达237家,其中省级示范基地31家。全力推进大众创业。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18400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2408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2670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03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06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7元,比上年增长8.3%。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项目“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比上年下降0.5%;衣着类价格上涨3.7%;居住类价格上涨4.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9%;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2%;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4%。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940元/月。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05.98万人,比上年增加27.5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54.4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88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1.97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88.3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64.5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9.1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6.2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3.22、17.94、29.82和35.45万人。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480元。全市发放社会保障卡1160万张,持卡公共服务项目开通率达100%,网上服务提供率达80%。
 
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75元。年末全市1.6万户、共计2.5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23亿元。全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043张、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助浴点22个。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24个,养老机构床位总数67323张。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430套,基本建成27719套,新增租赁补贴发放837户。全年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81.1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288.9万人,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28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