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体育 2006年组织社区各类体育竞赛328次,1832支队伍共32568人次参加;举办职工体育竞赛12次,206支队伍共1215人次参加。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2个,其中区体育公园公共运动场建有2片篮球场,1片足球场,建设投资105万元;古美路街道社区运动场有1片篮球场,1片足球场,建设投资180万元。2006年,全区运动场接待开放73142人次,培训8717人次,日开放时间最短3.3小时,最长14小时。对11个健身苑点359件健身器材进行了更新和整新,投入经费65.33万元,全区健身设施完好率99.7%左右。举办健身苑点维修人员培训班1期,256个健身苑点参加投保。积极开展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完成5个村农村健身家园建设,为农村百姓提供健身场所。 学校体育开展扎实,2006年全区学校体育竞赛活动18次,共22850人次参加;举办田径、棒球等项目夏令营活动共24次,1400人次参加。全区5个单位体质测试站,为广大市民免费服务,完成7258人次样本的测试。 加快体育社团和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创建了虹桥镇社区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全年参加全国、市、区级比赛6次;认真组织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举办三级3期共289人;二级1期54人。至年底社区健身团队发展到1381支;学校健身团队发展到186支;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团队发展到179支队伍,健身队伍的不断壮大,有效推动人人运动计划的发展。 2006年我区承办、协办了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射箭世界杯赛、国际“网球大师杯”赛、“东丽杯”国际马拉松赛等4次国际比赛,这些比赛累计吸引市民观众约15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很好地宣传了闵行,扩大了闵行知名度。 全年区三线直接向一线输送运动员5人、向二线输送运动员20人;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共获2个第一、1个第二,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共得6个第一、4个第三、1个第五,输送成果总得分225分,在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最高级比赛中,共获得8.5个第一、6个第二、12个第三、3个第四、3个第五、2个第六、3个第八,总分226.5分。 体育场所向社区开放,组织各类竞赛41次,29866人次参加;组织各类培训12次,15120人次参加,免费向市民开放共计545027人次。 组队参加市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成年组47个项目的比赛,共有119支队伍,1087名运动员参加。经过激烈地角逐,青少年组获八项团体金牌45枚,列全市第三,比上届提升四位,同时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竞赛奖,青少年组运动员谢文骏被评为市十三届运动会“希望之星”,有8名队员5次创、平5项上海市少年田径记录。 社会福利与救助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实现了全员覆盖和应保确保。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城镇社会保障对象16908人,其中救助职工家属和失业无业人员及其家属7944户共13842人,每月支出低保资金348万元。2006年,全区共对21.16万人次的城镇困难对象发放了4281万元生活救助保障金。全年全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户有930户共2297人,区、镇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村低保资金149万元。 在贯彻落实全市性民政医疗救助政策中,对2405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审批发放286万元医疗救助金的基础上,又对2671人次的困难对象审批发放了487万元的地区性补助金。 2006年,全区将农村养老补助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5元,截至年底,全区有10056名农村老年人获得了区、镇两级财政补助,全年累计共有12.1万人次的老人得到补助金1407万元。全区现有477名城镇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无收入老年人享受了政府补助,全年共有11760人次的城镇困难老人获得补助金130万元。 在节日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中,全区民政系统共筹集资金460万元,对2.5万人次的城乡低保对象、重残无业补助人员、困难协保人员、民政传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户和大病重病患者及优抚对象发放了节日补助金。 发放助困、助学、助医资金236万余元。为6447名各类贫困残疾人发放节日帮困金151万余元,为951名参加农保和合作医疗的残疾人发放补助33万余元,为72名重残人员续缴社保资金45万余元。 全区现有养老机构30所,年内新增800张床位,年末养老总床位4574张。服务困难老人3786名,超额完成市下达的3600名的任务指标,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费621万元,服务人员926人。 五、人民生活 人口 200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5.53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其中非农业人口73.04万人,比上年增长5.5%。出生人口0.77万人,出生率9.2‰,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57万人,死亡率6.8‰,比上年下降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7%。平均期望寿命80.68岁。外来流动人口104.3万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90%以上。 劳动就业 2006年末,按劳动工资制度口径统计,全区职工人数100919人,比上年增长3.3%。 积极推进区政府实事项目,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2006年,全区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32595个,其中城镇失业人员上岗9264人、协保人员上岗1081人、征地劳动力上岗80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岗6979人、非正规就业7248人。建成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家为来沪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完成对3813名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至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4130人。 加强就业援助,对437名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的“双困”人员全部安置上岗。深入推进“万、千、百人就业项目”,开发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社区市容环境保洁、郊区道路保绿保洁服务项目。“千、百人就业项目”现共有从业人员554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占39.8%。此外,我区12个“万人就业项目”中共有从业人员866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占58.4%。 居民收入和储蓄 随着全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9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270元,比上年增长10.9%。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居民住宅 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新建住宅的总体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有12个住宅小区被评为上海市“四高”优秀小区,建筑面积达98.5万平方米。旧小区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全年完成“平改坡”综合改造502幢,建筑面积130.87万平方米;综合整治314幢,建筑面积70.09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各项改造面积共计200.96万平方米。全年“平改坡”综合改造、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共计2.21亿元,受益居民共计3.3万户。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