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公务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全年公开招录公务员59名,其中北大、中国人民大学、复旦等重点高校生源比例明显上升,占比重49.2%。强化教育培训,增强公务员履职能力。年内,69名新录用公务员参加区情教育培训;1159人(次)公务员参加双休日实用能力培训,41人参加科长任职培训;151名公务员参加世博知识与公共能力培训。 积极吸纳优质生源进入储备人才。经过在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举办校园宣讲会以及结构化面试选拔,全年吸纳25名应届研究生成为区首批储备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24人、博士研究生1人;男6人,女19人;平均年龄25.5岁;党员比例92%。首批储备人才与我区签订3年期聘用合同,分布在20个机关部门工作。 规范区属事业单位招聘行为。全年开展三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首次将教育、卫生系统的行政管理人员纳入招聘范围。年内,25个主管部门51个直属事业单位的74个岗位,通过考试公开招聘108人,进一步激发了事业单位内在活力。 文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的支出2706.4万元,比上年增长56.8%。 坚持公共文化方向,满足百姓多元文化需求。全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5377场次,参加活动群众达624554人次,其中:文化馆举办文化活动617场次,服务群众96520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494151人次,书刊流通1660341册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公益性讲座178场,参与者20712人次。区文史馆举办活动近60场次,近22000人次参与。团队协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9场。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送进敬老院、残联、军营、校园和工地,让文化惠及广大百姓。 挖掘人文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年内,设立了蔡元培故居实物馆,举办了纪念蔡元培诞辰140周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刘晓诞辰100周年等纪念、第三届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举行“陕西北路·静安名人名居文化景观线揭幕仪式”,修订《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静安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常德公寓等6幢优秀历史建筑重焕风采。 塑造国际静安品牌,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年内举办 “中外歌曲鉴赏音乐会”、“友谊之桥--中意弦乐四重奏”、2008爵士上海音乐节、中日书画篆刻交流展等活动。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年内,执法受理举报53起。稽查次数943次,稽查人次6754人次,稽查场所7575家次。立案数62个,立案处罚64起,收缴物品32594件。联合行动315次。“三迎”(迎奥运、迎世博、迎文明城区)期间,文化执法大队与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包括网吧在内的文化市场共同进行监管,并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区财政对体育事业投入达到193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 宣传奥运精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全年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年内,举行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活动,市、区领导为静安区迎奥运倒计时钟揭幕。北京奥运会全区有击剑、排球以及摔跤项目5名运动员参加,是历年参加奥运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分别获得男子重剑团体第四名和男子排球第五名,创造了上述项目的中国奥运历史的最好成绩;年内,承办了世界杯男女花剑赛、全国击剑冠军系列赛、“东丽杯”国际马拉松健身跑;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区内培养输送的三名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运动员共获得三枚金牌。 全民健身进一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内,组织开展商务楼宇运动会、阿迪达斯全国青少年篮球训练营、上海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等迎奥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并承办击剑比赛;组团参加市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并承办围棋与健身操比赛并获优秀组织奖。年内,蝴蝶湾绿地社区公共运动场、雕塑公园白玉兰花瓣型健身场地、江宁街道社区活动中心体育设施等先后投入使用。新少体校建设年底完成结构封顶。 卫生与食品药品监督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1.99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深入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居民健康指标继续全市领先。至年末,区内共有卫生机构107个。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家,内设医疗机构30家,民营医疗机构48家(其中个体诊所16家)。全区常住人口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8.07/10万。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99.21%。年内,开展婚检一门式服务;为百位贫困老人免费安装全口义齿;为全区10万余户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定量食用油壶;为23281名退休及生活困难妇女进行妇科病、乳腺病免费筛查和对3005名贫困人员开展免费医疗体检。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实现居委会全覆盖,受到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高度评价。静安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所有街道进入市健康社区建设先进行列的区、中国内陆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安全社区”的行政建制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位于全市前列。 依法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监督,全面落实“三迎”维稳工作。深入社区开展“三迎”卫生环境整治和有害生物防制工作。对全区1380余家公共场所、1300余只二次供水水箱实施全覆盖监督检查,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6539人次,卫生监督执法2702户次,确保公共场所和二次水箱卫生管理全面达标。集中力量监管,推动食品药品经营单位规范操作。年内,对愚园路19户餐饮单位、南京西路48家餐饮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示范街创建工作;对区内1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行了分级监管;对食品及化妆品违法经营单位处罚495户次,罚款178.5万元;对药品违法经营单位处罚56户,罚没款139.39万元。抽检食品782件,合格率87.7%;环节2160件,合格率80.8%;开展快速检测4963件,合格率97.0%;对药品抽样679件,不合格13件。对医疗器械抽样7件,药包材抽样3件,均合格。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社区基本医疗门诊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25%。全科医师占社区执业医师比例达63.1%,居全市第一。年内,对卫生系统100余项临床类、公共卫生类学科科研课题进展情况跟踪考核。选派15名优秀中青年医务人员赴美国公共卫生培训和英国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年内,盈邦大楼与区中心医院的交接工作按计划完成,区老年健康中心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市发改委批准。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实质性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