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信息化建设

全区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紧紧把握集成建设和集约共享的特征,在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改善投资、消费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27个,其中MIS系统21个,GIS系统3个,网站3个。“上海静安”门户网站应用度不断加深。网站平均每天接待网络访问用户约2818人次,页面浏览量达7.5万页/天,平均访问时间超过18分钟/人次。网站全年发布各类信息总计8725条。网上办事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网站公布了办事事项484项,74.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网上受理、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在线受理市民和企业办事1144件。互动功能不断提高,门户网站收到网上咨询986件,网上信访1044件,部门平均按时办理率达90%。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效显著。建成并全面推进“静安区政府信息公开网上申请处理系统”的应用,实现申请受理、分发、答复和信息提供等业务的全程电子化。全区45个政府部门通过系统处理申请事件186件,占全年总处理量的55.2%;公开政府信息486条,其中主动公开信息398条,依申请目录88条。至年末,“上海静安”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内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811条,依申请公开305条,累计信息达3116条。文件目录备案制度继续推进,全年全区45个政府部门报备公文1241条。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页面访问总量达656083人次,接受市民电话、网上或当面咨询1846次。全年全区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337件,经同意公开答复的有101件。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年内,主动公开各类信用信息250余条。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财政等领域行政处罚结果信息公开,目前已公开了48家企业的处罚结果。

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持续推进。全年完成社保卡申领4835张,发放5089张,补换卡12703张,学籍卡申领4331张,70岁以上老人社保卡(附卡)发放1788张。继续推进居住证制度工作,向来沪人员发放居住证23794张,其中临时居住证22457张,居住证1337张。

精神文明与社区和谐建设

文明创建工作出亮点。年内,结合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要求,发挥特色项目示范作用。首次通过媒体发布《静安区城区文明10大指数》,引导市民自觉养成文明习惯,摒弃不文明陋习。公开向社会推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化公益服务招标项目,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作用。启动文明单位与文明路口新一轮结对。开展“诚信,让静安更和谐”主题宣传活动。“知荣辱、讲文明、迎特奥”公民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招募特奥志愿者1500余名进商务楼宇和社区。全年共有6.8万人次参与了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服务活动。1.21万人通过了“百万市民学礼仪”知识考试。

楼宇服务特色鲜明。年内,区卫生局为52幢健康楼宇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服务项目。静安区第十届运动会,全区商务楼宇共有58个代表队参加30个项目的比赛,区体育局对商务楼宇中不同层次人员提供健身辅导讲座。南西街道拓展“金钥匙”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新增义工73人,社工队伍总人数达197名,全年共有9129余人次参与社区服务,受益人数达90786人次。年内又与97家单位签订慈善爱心服务协议书。静安寺街道“相约你我交友沙龙”,吸引1000多位白领参加。石二街道通过开展“健康进楼宇、科普进楼宇、法律进楼宇”等七进楼宇活动,用服务感化、凝聚、调动楼宇员工积极性,促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建设。江宁街道的江宁社区商务楼宇义工俱乐部,以弘扬道德新风尚招募商务楼宇义工500百余名。曹家渡街道组织商务楼宇员工参加“商务楼的故事”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和“打造国际静安”征文比赛。这些活动深受楼宇企业的欢迎。

年内,全区创建市级文明小区50个,区级文明小区19个,市级文明单位53个,区级文明单位180个,市级文明示范标志区域2个,区级文明行业10个。

五、人 民 生 活

妇女儿童与计划生育

妇儿工作积极推进。完成2006 年妇女、儿童发展“十一五”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启动两年一轮的为本市户籍的退休和生活困难妇女免费安排妇科病、乳腺病筛查的实事项目,检查6200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经常化、法制化,开展系列宣传和专题学习培训。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重点,发挥三级妇女维权网络作用,全年共接待妇女500余人次,及时化解矛盾;努力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年内慰问特困妇女、儿童200余人,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 创新“巾帼建功”活动,一批优秀女性受表彰。

“五个率先”走在全市前列。率先开展“孕前检测”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计划怀孕的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孕前检测服务;率先建立封闭住宅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模式,推广实施率达100%。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8%,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率86.5%;率先开展“呵护白领”工程,为商务楼宇白领人士提供生殖保健优质服务;率先为16周岁以上伤残以及死亡的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提供扶助,覆盖率达100%;率先构建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一站一品”格局,为居民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

劳动就业

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扎实推进就业工作,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年实现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9185个,失业登记人员控制在6924人。推进双困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帮助549名双困人员实现就业。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机制,做到“出现一户、援助一户、解决一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实施多元化、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培训督导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全年实施各类技能培训18266人次,其中中高级层次培训10887人次,占59.60%。开展青年职业见习人数1749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缓解开业场地缺、资金少、能力弱等瓶颈问题。年末,全区经营性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为1121家,从业人员9254人。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对区内168家企业进行了一线职工界定备案,涉及职工13015人,其中一线职工6739人;办理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水平84家,其中一线职工工资增幅最高的企业达66.3%。

社会助残与居家养老

助残帮困工作平稳推进,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至年末,户籍在本区的持证残疾人有5118人(其中人户分离1484人),其中,全年新办理残疾证3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