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残疾人就业、康复、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工作取得成效。残疾人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至年末,全区安置残疾人就业79人,占登记失业总数的73.15%。“阳光之家”建设进一步深化。5个街道全部创建成为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达标)街道,新增无障碍设施家庭216户,建设无障碍进家庭项目247个。

残疾人康复工作进一步推进。年内,为0到7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等政府实事项目顺利完成。组织45名贫困残疾人到华东医院参加听力测试,为25名贫困成年听力障碍者免费配发助听器。组织254名残疾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为全区100名育龄残疾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关心帮助困难残疾人。全年走访慰问残疾人4318人次,发放金额与实物折合人民币共计33.8万元。至年末,我区现有残疾人专用车292辆,年检率达100%。

特奥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围绕“办好特奥盛事、打造国际静安”的目标,调动全区资源,确保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来自埃及、冰岛、瑞典、丹麦、孟加拉国5个国家341人社区接待和18个国家960人竞赛接待任务,我区荣获“特奥会社区接待计划和代表团接待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奖”。机能活动项目成功举办,组团参赛取得优异成绩。国际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佛三次到静安观摩指导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领导亲临机能活动项目赛场视察,并对我区赛事筹备和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深化“床位留在家,服务送到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出助餐、助学、助医等服务项目。全年为80岁以上老人上门服务11658人次,新装紧急呼叫器1067个,至年末,已为全区5658名老人安装了紧急呼叫器。年内,在全市首创“社区中心厨房”,为1737名老人提供助餐和送餐服务,受到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建成1家社区敬老院、2个社区托老所。以区、街道两级服务管理中心和乐龄助老服务社以及22个社区助老服务站为依托的三级管理与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占全区老年人口比重30.8%。

社会福利、救助与社会保障

推进社会化帮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年内,启动社区综合帮扶工作,建成2个社区慈善超市、4个居民区经常性社会捐赠点,社区流动募捐实现经常化。全年政策救助11.87万人次、救助金额2050.54万元;社会帮困2.9万人次、帮困金额415.4万元;专项帮困6.29万人次、补助金额761.88万元;全年募集社会慈善捐赠725.32万元;“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77.39万元,捐衣被15.09万件。全年出资120.7万元用于支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年有7.35万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金额1577.44万元,有1.16万人次协保人员享受到生活困难补助,发放金额165.58万元;有1.44万人次享受春节、元旦节日补助,发放金额268.1万元。

双拥优抚与安置工作深入扎实。年内,投入19万元经费为445名重点优抚对象提供了居家帮困服务, 发放优待优抚金274万;为71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7.74万元节日困难补助;为166名义务兵发放优待金294万元;为12位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随军家属发放25万元就业补助金;12名退役士兵通过引导参加了由政府补贴的培训,7名退役士兵被全日制高等院校录取,105名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其中自谋职业率占总数的86%,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全年接受安置军休干部18名。

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至年末,全区配租1236户,补贴资金1724.96万元,其中实物配租15户,租金配租1221户,配租率达到98%。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人数达到45179人次。失业保险基金支出6823.07万元。其中失业保险金支出2835.4万元。

人口与社会治安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0.99万人,常住人口25.21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2.91万人。全年出生1950人,出生率6.29‰;死亡人口2622人,死亡率 8.46‰;人口自然增长率 –2.2‰。区域人口密度4.08 万人/平方公里。

加大防范力度,社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健全全区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维护了“十七大”、国庆等重要会议、节点期间本区社会稳定。全年立刑案2407起,同比下降1.7%,刑案总量在各区县中最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140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578人次,其中起诉432人、劳教152人、逮捕359人。围绕政府实事工程,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全年发生违法治安案件1412件,比去年下降4 %;发生交通事故3142起,火灾46起。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率、帮教率均处于全市领先地位,重新违法犯罪率全市最低。

注: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