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2-01 苏州市吴中区统计局

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各项规划进一步完善。积极配合做好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研工作。越溪城市副中心规划已经苏州市规划委员会论证通过,完成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东环南路周边地区控制性详规、小石湖地区概念性规划及甪直、渡村等镇部分地区分区规划。完成了穹窿山周边地区、东山碧螺村、陆巷古村保护与整治规划、穹窿山入口处详规。东山、光福两镇环境保护规划通过省级论证。加快了7平方公里建成区街景详规及城市设计、蠡墅片区控制性详规及局部地区城市设计工作。编制了吴中区加油站布点规划、吴中区区域供水规划、吴中区西南区域污水处理规划、吴中区“十一五”道路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交通建设全面推进。完成区级交通公路路面和桥梁投资5.61亿元,48.95公里。完成浦庄苏东运河桥、原209省道石码头至灵岩山段改造工程。东山大道、东方大道、甪直至昆山锦溪公路改造、灵山大桥等路桥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改造了一批农村公路、危桥。配合苏州市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完成了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沿线地方道路改建任务,实施了苏沪、苏昆太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三线迁移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新建苏申内港线马巷村段驳岸,拆除和维修了一批航道危桥、护岸。水利水务建设力度加大。完成防洪闸、排灌站等各类水利配套建筑物40多座,建成防洪挡墙49公里。认真抓好环太湖治理工程建设,实施了东山段防洪应急加固工程。甪直供水工程完成10.4公里的管道铺设,增压泵站建设进展顺利。开发区区域供水工程完成了52.5公里供水主管道网络建设。调整了全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启动覆盖110平方公里、总规模45万吨/日的城南污水处理厂项目。西城区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完成2万吨/日污水提升泵站1座和盘蠡路、龙西路、吴中西路污水主管道及小区污水支管到户工程。开工建设东城区污水厂扩建工程。甪直污水厂三期、木渎污水厂二期、胥口污水厂一期、开发区河东污水厂一期已进入设备安装、管网铺设阶段。电力建设扎实推进。500千伏锡东南至车坊高压线路投入运行,110千伏旺山、甪直南场、胥口新河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20千伏越溪变扩建工程竣工。

环境保护

环境建设和整治成效显著。十大生态工程继续推进。甪直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木渎、西山两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太湖水污染防治、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污染源监控治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水、气、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城区改造和整治进一步加快。完成了东吴北路综合整治工程,南月子浜改造试点工程全面启动。完成了部分住宅小区的道路墙面整修、雨污水管改造、绿化补种等各项整治工程。全方位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停车场所拓展、停车位漆划设置管理等工作,“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结合迎世遗市容环境整治活动,对车辆清洗、户外广告等重点领域进行了集中整治,对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沿线环境和农居墙体外立面涂新进行了集中整改。完成了城区迎春路、吴中东路、宝带西路、文曲路、龙西路、绕城高速等路段路灯建设和改造工程。配合苏州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绿地面积10200亩。完成了石湖东路部分路段、文曲路、冬青路、太湖西路绿化和澹台湖大桥周边、灵湖嘴景观公园生态绿化工程,城区新增绿化40万平方米。水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第二轮河道整治加快实施,疏浚河道333条321公里422万方,完成了区级木光运河、西塘河整治工程。加强和完善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落实610名河道保洁员实施全日制保洁。河湖清淤进一步扩大,太湖、澄湖清淤面积达3.2万亩。山体环境整治得到加强。强化关闭矿山管理,巩固禁采成果,继续加快宕口整治复绿,完成张桥(陆墓山)关闭宕口、横泾一石厂山体复绿14.9万平方米。实施了度假区渔洋山、胥口清明山、木渎万禄山、藏书花岗石料厂山体复绿工程。地下水开采、窑业窑厂得到全面整治。开展公墓专项整治,对全区34个公墓全部实施围栏管理,严格控制公墓使用面积,规范建墓标准。加大墓区绿化力度,植树22.5万株,墓区绿化覆盖率达90%。2004年,全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为77.0%,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6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6.2%,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按标准调整重组社区,新组建社区72个。社区建设全面实施规范化管理。扎实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完成了社区居委会主任的民主选举。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新增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6200平方米,完善了相关配置。新建社区服务设施2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2个,社区警务室9个,建立了一批群众性文体组织。以“法律进社区”为抓手,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活动。

六、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4年,全区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

人口和就业

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全区城乡居民户籍总户数178531户,比上年末增加2031户;户籍人口537919人,比上年末增加10333人。其中:男性265069人,女性272850人,男女性别比为97.15(以女性为100),比上年末下降了0.52个百分点。2004年全区出生人口4955人,计划生育率达99.79%,出生率为9.3‰,比上年提高0.6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261人,死亡率为6.12‰,比上年下降0.61个千分点。全区自然增长人口16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8‰,比上年提高1.28个千分点。在年末总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有91386人,18-35岁人口有130764人,35-60岁人口有233019人,分别占全区总人口的16.99%、24.31%、43.32%;60岁以上人口有8275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达15.38%,比上年增加1.32个百分点,表明我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在年末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15680人,城镇人口比重由上年的46.52%提高到2004年的58.69%,提高了12.17个百分点。年末外来暂住人口达31.18万人,比上年增长45.0%。

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区、镇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局势继续稳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0%。全年举办招工(聘)专场604期,提供就业岗位16.7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4.9万人。完善引进人才平台,新建区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各类人才3200多人;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300本,积极为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完善了退役士兵、义务兵安置优待补助办法,双拥、优抚及军转干部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努力做好残疾人工作,我区被评为省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至2004年末,全区全部从业人员总数达30.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24万人,第二产业15.11万人,第三产业9.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