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市政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一街五区”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通利商厦完成竣工验收,会德丰广场主楼、华敏帝豪大厦等4 个项目实现结构竣工,竣工面积 48.2 万平方米。嘉里中心二期南块、协和二期北块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静安寺交通枢纽综合项目加紧交通枢纽部分的结构工程施工。市西中学改扩建工程、大中里 (一期)等项目也正按计划加快推进。 “迎世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市政道路和设施面貌显著提升。全年累计实施道路、人行道维修 5.2 万平方米,下水道养护 126公里,护栏养护 95 公里。常德路 (南京西路原武定路) 道路实现拓宽,拓宽道路面积 9863.4 平方米,完成道路上空总长度 260 公里的电力、通信架空线入地,黑色蛛网彻底消失。实施沿线房屋外立面整治 2.8 万平方米,空调外机整治 498 台、店招整治 116 个、雨棚、衣架、花架整治 784 个。延安路静安区段 3.1 公里电力架空线全面入地,道路更新 12万平方米。完成迎世博 24 条道路综合整治,整治车行道 24.5 万平方米,人行道 6 万平方米,人行道占路设施 1116 处;静安寺地道全面整新。轨道交通 7 号线昌平路站、静安寺站投入运营,静安寺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 12 号、13 号线“两站一通道”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性的交通实现优化和重组。加强排水系统管网改造和防汛设施建设,防台防汛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年内,南苏州路、安远路等路段积水点改造及万航泵站排水系统管网改造工程实现竣工,完成积水点改造 1473 米和万航排水系统改造 2450 米;完成 2.6 万平方米早期公用民防工程整治,新建民防工程 2.1 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至年末,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 63 条,其中,横向道路 34条,纵向道路 29 条。城市道路总长度 62.57 公里,道路总面积 129.64万平方米,车行道面积 85.97 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 40.09 万平方米。全年更新非机动车停放标牌 85 块,新增及更新停放标线近 1 万米,全区停车秩序有较大改善。 住宅建设、旧区改造与市容环境 住宅建设与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和谐动迁成效明显。年内动迁居民3515 户,再次创下近年来年度动迁总量的新高。全年完成市区两级土地储备地块 60 号、49 号,以及静安寺交通枢纽、严家宅三期 B 块、安义路保护建筑、海防路 440 号等 6 幅地块。新拉开 95-C、78 号 2 期、长乐路 86 号老年健康中心等 6 幅地块。118—3 街坊、86 号、95—C 以及零改地块旧改新机制试点地块高效推进。组建静安投资有限公司,调整、充实区土地管理中心职能,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和旧区改造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完成房屋与环境综合整治面积 68 万平方米,完成 6 万户居民住宅接地线改造、5.85 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 5.3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改造以及 165 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量。胶州路 175 弄等 7 幅零星地块完成动迁改造,部分建成公共绿地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探索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工作新途径,完成美琪大戏院、百乐门舞厅等 4 幢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工程。 市容环境面貌持续改善,静安寺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年内,结合外立面和环境综合整治,对轻机大厦、阿波罗大厦等 5 幢大楼实施节能减排工程。静安古寺改建工程加快建设,大雄宝殿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静安寺广场改建工程基本完工。上海静安雕塑公园二期建设加快推进,静安国际雕塑展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开展,休闲娱乐、宗教文化、时尚消费等城市景观建设和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城市绿化 特色绿化建设力度加大,城区绿化景观进一步优化。全年建成绿化总量 4.02 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公共绿地 2.38 万平方米,建成专用绿地 1.14 万平方米,建成屋顶绿化 0.5 万平方米。至年末,城区绿化覆盖面积为 143.84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2.5%;城区绿化覆盖率为18.95%,比上年增长 2.6%;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为 42.05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5.1%;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1.36 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全年改造绿地 9.44 万平方米,整治绿地 12.25 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窗阳台绿化、沿口绿化、花架护栏、隔离带护栏、人行道花箱等特色绿化,实现了迎世博绿化景观优化“面上提高、点上亮化、青枝绿叶、繁花似锦”的工作目标。 环境整治与保护 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等级天数332 天,优良率为 91%,比上年增加 4 天,增长 1.4%。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 0.076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 0.030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 0.066mg/m3;平均区域降尘量 6.4 吨辕平方公里·月,比上年减少 1.1 吨辕平方公里·月,下降 14.7%,道路降尘量 14.4 吨辕平方公里·月,下降 2.2 吨辕平方公里·月,下降 13.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57.2dB(A),达到二类功能区标准。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启动实施第四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报告 (表) 317 件,试生产审批 63 件,竣工验收 83 件。共审批夜间施工1346 次。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单位创建、扬尘污染防治和建筑施工噪声专项整治等工作,环境监管、监察、监测工作得到加强,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年内,建成绿色环保单位 27 家,对创建满 5 年的 18 家绿色环保单位开展了复验工作。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 97.6%。整治空调室外机 43000 台,设置外罩 18500 台,滴水管 50504 米。“环境噪声达标区”通过复验。着力推进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节能改造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应用。完成 49 座倒粪站生化处理改造和 11 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工地管理,16 个工地被评为节约型工地。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开展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组织环境监察 469 批次,监察单位 1924 户次,受理与处理环境污染纠纷 215 件,全年征收超标排污费 88.9 万元,行政处罚 14 家单位,处罚金额 6.03 万元。共完成各类监测 242 户次,提供监测数据 6652 个,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5618 个,共计完成监测数据 12270 个。 四、社会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 明确目标定位,加大科技投入。完成 《静安区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和实践路径》 软科学研究工作。围绕“积聚、培育、应用”三个方面工作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配套政策,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全年投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2.2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5%。新增“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政策,修订完善“资助创新型企业入驻静安”等 3 项政策,扩展并全面启动 20 条区级科技创新培育政策。服务、扶持科技企业力度不断加大。全年资助企业 (项目) 242 家 (项),资助区级培育资金 4290 万元,与国家和上海市创新服务体系相衔接的公益性、基础性、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