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4-01 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

科技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创新活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科技项目立项 78 项。其中,10 项自主创新产品列入上海市首批政府采购名单,2 项科技成果被评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科技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年内,新增市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4 家,区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11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8 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1 家,引进信息服务业企业 16 家。全区 602 家科技企业通过年检。全面完成科技进步考核任务,首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誉称号。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内,新增市级知识产权和专利 (示范) 试点企业 7 家。至年末,全区专利申请量 941件。结合“4.26 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大型活动,主办“迎精彩世博、促自主创新”—金融危机下的知识产权专题论坛。区内 32 家商业企业成为首批“销售真牌真品,保护知识产权”承诺单位,单位数位居全市前列。年内,获得“飞利浦杯”青少年专利奖 14 项。全区 10 所中小学校参加“未来杯”青少年专利奖评选活动,申报评奖项目 97 项,参与评奖的学校、专利数量大幅度提升。

科普工作彰显特色,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大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 推进力度,在全市率先建成以“科技世博”为主题的区级展示体验中心,接待各类参观人员 6000 人次,为市民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以“科技世博新静安,节能减排绿风尚”为主题,举办科技周、科普日和农业科技进机关等大型科普活动。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策划、组织相关重点活动项目 19 项,受众人数 12 万多人次。年内,新增市级科普示范单位 1 家,获上海科技活动周、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奖项 80 个。楼宇科普深化发展。社区科普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教 育

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基础全面推进。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 9.48 亿元,比上年增长 4.3%,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14.2%。

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 3-6 岁儿童入园 (班) 率均达到 100%。至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 15 所、小学 13 所,普通中学 15 所,职业学校 1 所,业大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在校学生总数 31161 人。其中,托儿所学生 397 人,幼儿园学生 4389 人,小学生 8917 人,中学生 13262 人,职校学生1567 人,业余大学学生 1554 人,特殊教育学生 34 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程度高,静安教育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年内,成功举办以“城市儿童教育的美好未来”为主题儿童教育与发展国际论坛。专家报告、“开放式公众论坛” 、区内幼儿园与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共同主持的主题式“教育实践工作坊”等活动,赢得了国内外非常好的反响。南西的“游戏教育” 、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 、静教院附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静安学生经历 N 项活动,“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与“创意梦工厂” ,“新能源”知识进校园,学生“健康运动处方”等项目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和家长好评。3 名学生荣获第七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获奖率居全市前列。“静安白领学堂”取得社会影响和办学成效双丰收,被市教委列为上海市社区教育重点项目,被市学习办列入上海市重点学习品牌活动。

公务员队伍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

公务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公务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完成 《静安区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07 年—2009 年) 》 和 《静安区 2007 年—2009 年人才储备计划》。全年公开招录公务员 49 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 15 名。招聘区第二批储备人才 24 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07 人。公务员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均衡发展。组织全区公务员开展“迎世博”培训、任职培训、初任培训等,培训人次达 6828。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公务员队伍管理瓶颈,在全市首个试点开展科级领导职务公开选拔工作,调任 14 人。

加强服务引导,加大人才开发和集聚。年内,为金融企业、专业服务业企业引进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49 人。新办理 《上海市居住证》 665 人,续办 1874 人,受理居转户 7 人。评选表彰区第二批领军人才 24 人、第六批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 34 人,第一届优秀人才贡献奖 20 人。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与部门“三定” ,推进街道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工作。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目标,制定、完善并实施机构改革方案,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及 37 家部门“三定”规定的布置与审核工作。精心组织实施社区 (街道) 管理体制机制的调整优化,理顺居民区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完成6 个试点部门与街道职能的梳理、对接。

文化事业

围绕文化特色区建设目标,不断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文化事业费支出 9735.28 万元,比上年增长 6.2%。

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多元文化需要。年内,完成区图书馆改扩建,面积由原来的 2000 平米增加到 5000 平米,座位由 430 个增加到 1100 个,藏书量由 20 万册增加到 45 万册,文献藏书量增加50%,外借图书量由原有 20 余万册增加到 30 余万册,成为集借阅、研究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图书馆。“读者一号”图书流动车作为上海市乃至华东地区第一个拥有完备的车载借还系统的“移动图书馆” ,实现与上海中心图书馆联网,驶上静安街头,为市民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毛泽东旧居、上海蔡元培故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等 5 个静安红色之旅经典场馆年接待参观近 15 万人次。

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更趋活跃。全区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11402 场次,参加活动群众 728142 人次。其中文化馆举办文化活动 775 场次,服务群众 100316 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 70135 人次,购置图书 9240 种 23102 册,增设了 5 个馆外阅读点并配送图书6898 册, 《新书平台》 推荐图书 201 种 5483 册。中外文化交流更趋活跃。举办了埃及文化周、爱尔兰多媒体展、日本当代艺术展,演出了《百老汇之梦》、 《猫》 等经典音乐剧,哥德雕像落户上海戏剧学院。